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群
东南网12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田圆 黄星榕 林闻 见习记者 傅韬旭/文 记者 林熙/图)
核心提示
钟灵毓秀的集美学村里,允恭楼群、尚忠楼群、南薰楼群傲然挺立;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厦门大学,建南楼群、群贤楼群百年来上演着无数智慧交锋;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承载了嘉庚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嘉庚教育遗产的瑰宝。
嘉庚教育遗产 ,是指承载、体现陈嘉庚教育思想和兴学实践,具有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教育场所、校园环境、社会活动场所,以及相关的文献、手稿、图书资料和其他代表性实物。
今年10月21日,恰逢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全国首部教育遗产保护地方政府规章《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并将每年的10月21日确定为“嘉庚教育遗产日”。《办法》从适用范围、规划管理、传承利用等方面对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规定,同时建立了嘉庚教育遗产名录管理制度。
嘉庚教育遗产该如何保护?修缮后该如何效益最大化地活化利用?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嘉庚教育精神,并使其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按图索骥,记者实地踏访陈嘉庚教育相关原址,走访有关专家,从一处处场景、一个个故事中,还原后人对保护嘉庚教育遗产所做的努力,以及对“嘉庚精神”的敬仰与传扬。
修旧如旧
一脉风韵
冬日的晨光打在陈嘉庚先生故居的花岗岩白墙上,折射出金黄色的光芒。始建于1918年的陈嘉庚先生故居,是陈嘉庚及其胞弟陈敬贤回国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1939年4月,日军飞机轰炸集美,陈嘉庚先生私人住宅全部被毁,仅余空壳。1950年,陈嘉庚回到集美定居,先将集美学校校舍修葺完成后,才于1958年开始修复个人住宅。
物换星移几度秋。60多年过去了,故居还在,毗邻的集美学村也还在。
清晨短暂的寂静被一辆辆运送游客的大巴打破,陈嘉庚先生故居的一天又开始了。
“3年前我曾经参观过陈嘉庚故居,如今的故居面貌焕然一新!”游客石斌感慨说,过去故居一楼主要是集美学校校史展,二楼是生平事迹陈列室,设施都比较陈旧。
1988年,厦门市政府将陈嘉庚先生故居列入厦门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开辟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2022年,集美学校委员会启动陈嘉庚先生故居数字化复原项目。
今年10月20日,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陈嘉庚先生故居完成保护修缮和室内复原相关工作,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向世人敞开了它的大门。
“此次工程共分为三个部分。”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张志方介绍,一是针对房屋渗水、墙面剥落、构件破损、水电不符合现行文物管理要求等问题,对建筑本体进行保养性修缮;二是将室内的布局和陈设还原为陈嘉庚1958年至1960年间在此居住、生活的样子,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沉浸式感悟“嘉庚精神”的实景课堂;三是对室外庭院进行优化提升,并设置“陈嘉庚先生故居历史变迁”主题展览。
修复与修缮,看上去是一个当下的动作,其影响却指向未来。
“嘉庚建筑等历史遗存,见证了集美学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不仅折射出陈嘉庚先生忠公爱国、诚毅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也展现了本土传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根基上具有的强大包容力和丰富创造力。”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陈嘉庚纪念馆馆长翁荣标告诉记者,集美校委会作为本次陈嘉庚先生故居修复的主要责任单位之一,在嘉庚教育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重要参与者也是幕后支持者。
譬如在资金方面,集美校委会利用香港集友银行股息收益金,积极推进集美学村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工程,1990年以来先后支持相关责任单位完成集美中学道南楼、南薰楼等20余栋建筑的修缮保护或建设改造工作。
“《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的出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嘉庚教育遗产的保护管理、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法规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翁荣标说。如《办法》规定,“嘉庚教育遗产保护责任人对嘉庚教育遗产进行修缮维护时,可以按照规定通过有关渠道申请补助,向嘉庚教育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申请技术支持”“嘉庚教育遗产修缮维护工程预算审核参照国家、省有关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预算定额执行”,这使得被列入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名录的建筑在修缮保护时具有更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得以在传统工艺下实现“修旧如旧”,保留往日的风貌与气韵。
道南楼红砖砌筑,南薰楼绿瓦飞檐,龙舟池出江入海……漫步在集美学村,每一景、每一物都彰显着“嘉庚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目前,集美学村内已完成多处修缮或小修保养,另有厦门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诞生地——集美小学三立楼、陈文确故居、大社陈氏宗祠等文物建筑启动修缮工作。
活化利用
赋予新生
修葺翻新,是对古旧建筑的一次深情抚触;活化利用,则为嘉庚教育遗产赋予新生。
跟随导航行车至天马山脚下,绿荫的尽头豁然开朗,铺满红色瓦片的闽南式屋顶、灰白色屋身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里便是集美农林学校的旧址。
陈嘉庚极为重视农业。集美农林学校由陈嘉庚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办,是其“欲振兴闽南农林业,则农林学校之设立尤亟亟”这一农林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1925年,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等人按照校主指示前往考察,议定农林学校校址和农林场场址,并在得到嘉庚先生同意后购地建设校舍。
百年风雨,时光流转。历经风雨的学校建筑有了岁月的痕迹:白墙上苔痕斑驳点点,屋前藤蔓丛生,嘉庚建筑标志性的红屋顶居然用乌瓦修缮,荒凉氛围令人唏嘘……
转机到来。为了活化历史文化资源,2022年3月,集美区启动集美农林学校保护修缮工程。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项目组让一梁一柱、一砖一瓦延续了嘉庚建筑风貌。
对嘉庚教育遗产的修缮,不仅让建筑重新“活”了过来,更使文物建筑的实用功能得以恢复,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改造提升后的集美农林学校结合嘉庚先生农林教育思想和原集美农林学校特质,成立了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内设集美农林学校校史展馆、厦门市集美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温铁军工作室、集美乡村振兴智库联盟、中国社科乡村振兴(福建)研究院厦门工作站,高位推动乡村振兴,沉寂多年的集美农林学校得以焕发新生。
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为乡村振兴干部、村“两委”、返乡青年等涉农工作者提供农业农村党建、现代农业农村CEO、现代农业科技及农村文旅类等培训课程和智力支持等服务。据了解,去年以来,这里已完成接待参观、培训及相关活动共计63场,累计3284人次参与。下一步,还将围绕“农业教育、农业实践体验、农业休闲玩乐”盘活农校周边山地、农耕用地,整合天马山郊野公园等周边资源,开发建设精品课程,将嘉庚学堂打造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孵化乡村振兴领域各类人才基地,扩大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影响力,助力全市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无独有偶,位于集美社后尾角(今尚南路48号)的颍川世泽堂,由陈嘉庚的祖父始建,1892年由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扩建。1874年,陈嘉庚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16年的时光。颍川世泽堂今年4月开始启动修缮,并于7月修整完毕,之后集美区文旅局在此策划了“集美之子 少年嘉庚——陈嘉庚出生地纪念馆主题展”,通过复原陈嘉庚先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为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献礼。
“我们在文物维修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图片和影像,串联起陈嘉庚先生从出生到17岁随父下南洋期间的成长历程,力图使这里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历史点、文化点、教育点。”集美区文化体育事业服务发展中心文化遗产科科长、闽南文化工作者林舜杰告诉记者。
走在集美大社这段路上,路口处隐匿的指引牌、卡通小人的打卡墙激发着游客探访颍川世泽堂的好奇心;堂内,每个展区设计陈嘉庚少年生活、读书下南洋等主题,让游客产生特定的空间情绪,从而拉近与陈嘉庚先生的距离。
今年10月,一批海外回来探亲的华侨、嘉庚先生的子孙后人以及研学的中小学生都来此参观。从古朴的平房变为开展“嘉庚精神”教育的新阵地,颍川世泽堂恰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生动证明。
传承之路
越走越宽
陈嘉庚不仅为家乡留下了大量以学校形态、建筑形态为代表的物质遗产,更留下了以“嘉庚精神”为灵魂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二者如同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保护嘉庚教育遗产的宏大愿景。
10月20日晚,北京中央歌剧院。舞台上,舞者姿态婀娜,海港、渔船、渔村等具有闽南特色的舞美,将南洋的湿润海风吹到了深秋的北京。这是嘉庚主题文艺作品——舞剧《海的一半》在北京中央歌剧院的首演现场。
“‘嘉庚精神’曾经激励和感召大批海外侨胞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为祖国统一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团结奋斗;今天,‘嘉庚精神’对于凝聚侨心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这样解读“嘉庚精神”。
延续“嘉庚精神”的文艺创作不止于此。近年来,文艺创作者先后编著出版《集美学村的先生们》等人文集美系列书籍,制作融媒作品《2023对话1913:嘉庚精神·星火相传》,推出《再会吧南洋》系列广播剧,打造话剧《华侨领袖陈嘉庚》……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以嘉庚故事、“嘉庚精神”为核心,传递民族精神之光、厚植精神伟力。
“用艺术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呈现‘嘉庚精神’,不仅能在观赏中起到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作用,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和欢迎各个单位加入自发创作、宣传推广嘉庚教育遗产价值的行列,通过进行文学影视创作、举办有关文化体验活动、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及文创产品等,对嘉庚教育遗产进行活化利用。
“嘉庚精神”的弘扬,更影响着厦门和厦门之外的四面八方。《办法》强调了区域协同保护的重要性,未来,“嘉庚精神”的传承与推广不再局限于厦门本地,而是将与龙岩、三明、泉州等地紧密联动,共同建立遗产协同保护机制,携手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包括与境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10月3日,交响诗剧《嘉书·2963》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全球首演。该剧是厦门大学厦门校友会企业家分会携手国家一级导演王根,为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的献礼。
诗剧以春夏秋冬四季隐喻人生,立足陈嘉庚的人生经历与国际国内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从一封封平凡的家书引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卖大厦,办厦大!”当这句台词被掷地有声地念出时,观众席的掌声此起彼伏,在座同学无一不为嘉庚先生的坚定和无私所动容。
在当日出席观演的陈嘉庚曾孙陈铭看来,厦门大学在由嘉庚先生创办90多年后,回到马来西亚开设分校,正是“嘉庚精神”的体现。通过诸如《嘉书·2963》首演等纪念活动,可以更好地将中马两国民众凝聚在一起。
从为嘉庚建筑“修旧如旧”的严谨翻修,再到创新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从将嘉庚教育遗产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再到将“嘉庚精神”推广至闽西南、东南亚乃至世界舞台……嘉庚教育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一本本典籍,更承载着陈嘉庚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崇高理想。用多元手段保护嘉庚教育遗产,既是对嘉庚先生的深情致敬,也是对继承弘扬“嘉庚精神”的深切期许。
《厦门市嘉庚教育遗产保护办法》的颁布,可谓是厦门在保护嘉庚教育遗产之路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一处崭新的起点。未来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嘉庚教育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辉。
10月19日,“沐光前行”特展在陈嘉庚纪念馆开展。
陈嘉庚先生故居保护修缮及室内复原工程完成,恢复对外开放。
市民游客参观陈嘉庚纪念馆。
舞剧《海的一半》演出照 (资料图片)
修缮中的颍川世泽堂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