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126封侨批,书写四十载侨乡情卷
www.fjsen.com 2024-12-31 09:45:32 林爱玲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林育材等人与海外侨胞的部分侨批 曾雅燕 摄

东南网12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亦霞)

“为了涵江地区教育事业的振兴,为了莆田六中尽早改变破旧面貌,职不避耻笑,斗胆代全体师生向海外侨界求援,诚心可鉴,伏祈垂察,至盼!”1984年4月,一封从莆田涵江寄出的书信漂洋过海,送达印尼九鲤洞关亚标等人手中。这是时任莆田六中副校长的林育材写给海外乡亲的一封捐启。

在闽粤方言中,信称作“批”,是近代以来在福建、广东地区盛行的由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或相关机构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

从1984年4月起,林育材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往返百余封侨批,动员海外乡亲慷慨解囊,为家乡捐资助学。今年11月,莆田六中迎来建校100周年,这126封往返书信被影印编撰出版成书,重现20世纪莆田海外侨胞的拳拳家国心。

1983年,莆田撤地建市;1984年,涵江区成立。新市新区,百废待兴。

“创办于1924年的莆田六中,是福建省重点中学,但硬件先天不足,设施破坏严重,校园破旧,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学校开始寻助于海外爱国侨胞。”1984年,为建设学校,林育材积极联系海外侨胞,争取侨资支持。其间,一封封盖着越洋邮戳的信件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和家乡紧密联系的纽带。

白天工作,晚上起草誊写侨信,一遍遍校对修改,再用英文书写信封,林育材与莆田六中原副校长王宛庚等将一封封信件发给旅居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海外侨胞。

早年旅居印尼,后定居香港的陈庆熙在回信中写道:“凡有利于祖国家乡的事业,尤其是文教、卫生事业,我之力所能及,自当尽力为贵校效劳。”

在陈庆熙的帮助下,1984年,时任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林荣为莆田六中捐资10万元,在莆田六中设立奖学金,后又捐资11.5万元修缮六中校舍。1984年10月,林荣离世,莆田六中为纪念他,将一座教工宿舍命名为“林荣楼”。

“‘九华楼’建在莆田六中校园内,是雅加达九鲤洞董事理事数年来的夙愿,至感高兴。”1986年,陈庆熙致林育材信中写道。这封信里提及的“雅加达九鲤洞”是旅居雅加达的福清、莆田、仙游乡亲创建的“福莆仙九鲤总镇”。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成为旅印(尼)兴化乡亲会聚联谊之地,除为当地莆籍乡亲行善解困,还支持家乡公益事业。九鲤洞捐建的建筑命名为“九华楼”,含“九鲤洞华侨”之意。

1986年至1987年间,印尼华侨团体九鲤洞捐资50万元港币,兴建“九华楼”。从1988年开始,旅居印尼雅加达的校友和华侨林金表、郑金钊、林澄清、林育溪、陈琴棋、黄锦祥、蔡文焕、林金华、林金江、林金明共捐资84万元港币兴建“涵华楼”。

“我是涵中校友,涵中迅速发展,校舍可能不够,我很想为母校修建一幢教学大楼……”“为了家乡几个重点学校早日实现现代化教育,我们拟赠贵校微型电脑4部……”一张张泛黄的信笺,一封封字迹漫漶的书信,如实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莆田建市之初,海外侨胞对家乡的爱心助学义举。

1990年11月,“林荣楼”与“九华楼”“涵华楼”同时剪彩落成。在剪彩典礼上,林育材动情地说:“这些大楼的建成和奖学金的设立,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海外侨胞的倾情捐资助学极大改善了莆田六中的办学条件。2001年,莆田六中被评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百年名校莆田六中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70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这些侨批资料总共126封,由我们六中学校寄出去的是58封,海外侨胞的来信是68封,它们完整重现了从1984年到2000年间海外侨胞对莆田六中建校的支持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40年来,林育材一直用心保存着这些珍贵的侨批。去年8月,他把这些侨批如数捐赠给莆田市档案局。莆田市档案馆对这批书信进行原件装订、扫描、转录电子版,反复校对后存档。

今年11月,在莆田六中建校百年之际,林育材又把这些珍贵的侨批影印编撰出版成《满纸桑梓情 拳拳家国心》一书,致敬20世纪莆田海外侨胞情系家乡教育事业的深厚家国情怀。

赤子之心传承不断。2014年,福祥集团原董事长、企业家黄春水将八十大寿时收到的200万元寿礼全部捐给莆田六中设立奖学基金,帮助莘莘学子追逐梦想。今年,在他九十大寿之际,又将子女准备的200万元寿礼捐赠给母校设立奖教基金,用于激励教师潜心育人。而许多从莆田六中走出的学子,也继续书写着不忘桑梓、爱国爱乡的故事。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