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搭乘施工平台在空中展开作业。 福建日报通讯员 易威 摄
蒋明亮正举着检测锤仔细检查海面桥墩的状态。 张哲昊 摄
东南网1月18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见习记者 张哲昊)15日上午,天气晴好。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斜拉索上,一台外观酷似蜘蛛的桥梁缆索智能检测机器人正上下爬行,安装于机身的扫描仪来回转动,对斜拉索表面裂缝、凹槽、锈蚀等情况进行检测。
此时此刻,在距离海平面200多米的桥面上,南铁福州工务段平潭大桥工区工长蒋明亮正一边指挥工友操控机器人来回翻腾,一边紧盯着电脑屏幕,观察实时数据变化。
“机器人需要工人登上作业车,上升至特定位置进行安装。启动后,一台机器人仅需20多分钟就能完成一根300米长斜拉索的检测。”蒋明亮介绍。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长16.34公里,所处的海面风大、水深、浪高,一年中6级大风天超过300天。受此环境影响,大桥各部件、材料面临老化、腐蚀等隐患。
为确保春运期间大桥安全畅通,当天,南铁福州工务段平潭大桥工区对大桥启动全面检护。也因此,像蒋明亮这样的“桥梁医生”变得更加忙碌了。
“上天入地”是“桥梁医生”的工作常态。据悉,大桥养护范围包括空中的斜拉索、桥面、桥墩承台,以及桥墩没入海中的部分,可谓“海陆空”三栖作业。尽管有着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加持,但仍有不少作业面需要桥梁工登桥墩、钻桥底、爬桥塔。
下午2时许,记者跟随检测队伍乘船来到大小练航道。这里是大桥主塔桥墩所在地,队员们需要检查实地桥墩下部的承台状态,以及大桥的救生通道能否正常使用。此时,海面风浪渐大,记者明显感受到船身颠簸摇晃,甚至有些站不稳。
“我们平均每月出海6至7次,有时浪高达七八米,现在这点风浪不算啥。”当被问及出海的辛苦,蒋明亮直言这已是稀松平常。
桥面上车流穿行,脚下却是海浪滔滔。“安全帽要戴好,救生衣都穿好了吗?再检查一下!”正式开始作业前,蒋明亮再次悉心叮嘱队员们。随后,在他的带领下,4名队员依次踏上镂空的钢梯,轻车熟路地登上S04桥墩承台,记者小心翼翼地紧随而上。
低头、弯腰、敲打……沿着承台,队员们半躬着背,手举着特制的检测锤,叮叮当当地敲击墙面,仔细听其声音来判断各个部件是否完好。
在“体检”现场,记者注意到,大家相互配合,操作十分娴熟。“南侧没问题!”“北侧无异常,已拍照记录。”……经过多年锻炼,这帮年轻人已练就“听声辨伤”和“火眼金睛”的本领。
事实上,这活儿讲究细致入微。“好的部件敲上去很坚实,声音很清脆,有问题的则听上去很沉闷。有时还得多费点工夫,要眼观手摸,方能分辨出细微差别。”桥梁工凌玮鸿补充道。
这是来自广西的“00后”小伙凌玮鸿守护大桥安全的第一个春运。去年8月,他第一次登高作业时“腿都是软的”,如今干起活来已是轻车熟路。凌玮鸿说,有时一次常规巡检下来,步数轻松上万步,“爬多了,也就习惯了”。
随着收工口令响起,春运“体检”工作暂告一段落。返回基地后,蒋明亮还要汇总大家的检测记录,形成一份报告,为后期桥梁养护提供准确、细致的分析。
记者了解到,南铁福州工务段平潭大桥工区一共有15名桥梁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6岁。今年春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要坚守岗位,无法回乡与家人团聚。“虽然如此,一想到旅客们能够坐着高铁、开着小车,平安通过这座大桥奔向团圆,感觉挺自豪的!”蒋明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