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回家过年
www.fjsen.com 2025-01-19 08:25:56 张永定 来源:福建日报

2025年1月14日,春运首日,在福州火车站候车厅,几名准备乘高铁回乡的湖南旅客展示由铁路公安民警赠送的春联。施辰静 摄

2009年1月15日,福州火车站,一名四川农民工领到了爱心火车票。当年春运期间,福建日报社与福建省总工会等单位共同组织开通农民工返乡爱心专列,帮助农民工顺利回家过年。 杨婀娜 摄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家,是根,是栖息的港湾。每当年味开始酝酿,总有那么一股力量,驱使着游子跨山越海、回家过年。于是,一场人类大迁徙就此登场。这便是春运。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外出务工潮,春节期间的旅客运载需求开始急速攀升:1979年,春运客流首次突破1亿人次;今年1月14日,为期40天的2025年春运正式开启,预计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90亿人次。

跨区域人员流动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的中国”在变化中充满活力:

出行方式改变着春运。曾经,乘飞机是奢侈的消费,火车几乎是长途旅行唯一的选择,归家的游子多多少少都有过从车窗被塞进绿皮车厢的经历。如今,说走就走的自驾出行已成为多数人的春运首选。2025年春运,福建预计自驾出行3.15亿人次,占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的一半还多。春运不再是一道每年都要奋力跨过去的难关。

科技变革改变着春运。从绿皮火车到和谐号、复兴号,从窗口通宵排队到手机网络购票,从纸票打孔、磁介质车票到刷身份证无票进站,从泡面、咸菜到高铁外卖……每一个微小变化,都让回家的脚步更加轻快。

城市化进程也改变着春运。在都市扎下根的新市民,将家人接到城里过年;城里人选择在春节期间,举家到乡野休闲度假。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一轮轮春运的流动过后,是一个越来越趋于合理的社会格局。

数十年来,春运如同一辆时光列车,承载着中国的成长故事,也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但无论春运如何变化,人们或揣着梦想离开,或裹着乡愁回来,在旅途的尽头,家,在静静等待。

2025年1月16日,旅客在福州南站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验证进站。从“剪票”到“插票”,再到“无票”时代,安检进站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施辰静 摄

2013年2月5日,闽北山区公路,返乡的在榕务工人员在雨雾中骑行。由于火车票难买,“摩托车大军”成为当时春运的一道特殊风景。肖春道 摄

2025年1月13日,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旅客在冬日暖阳里登机。王毅 摄

1994年春节前,外省农民工躺在福州火车站外等候买票。福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众多,每逢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毕永光 摄

2025年1月15日,乘客躺在福州火车站的按摩椅上候车。施辰静 摄

2001年2月6日,元宵节前一天,金门料罗港,在闽金门同胞省亲团还未出关就受到亲人的热烈欢迎。当天,他们乘“鼓浪屿”号客轮由厦门直航金门,从此拉开了“两门”对开的序幕。梁伟 摄

2025年1月17日,一艘厦金航线客轮从厦门五通码头驶往金门。春运期间,厦金“小三通”航线每半小时就有一班客轮进出港。王毅 摄

2024年12月19日傍晚,动车组驶过福厦高速铁路线上的泉州湾跨海大桥。福厦高铁是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络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让回家的路更加便捷舒适。颜华杰 摄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