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年里话年俗·开栏的话
盼望着,盼望着,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农历节日,春节堪称我国最隆重热烈的一场文化盛宴。去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省有9个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工作,分别是漳州木版年画、泉州花灯、大田板灯龙、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泉州闹元宵习俗、南安英都拔拔灯、闽台东石灯俗、莆田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和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这些年俗,代表着福建过年的美好景象和福建人的共同记忆,承载着福建文化的历史与光彩。福建日报今起推出专栏“非遗年里话年俗”,陆续为您讲述闽派春节年俗和它们背后的传承故事,与您在浓浓的年味中一道喜迎新春。敬请关注。
颜朝俊创作的蛇年年画雕版
年俗名片
漳州木版年画源于宋,盛于明清。它注重线条对物象的表达,强调工艺性,同时追求画面的“画意”,既有南方年画的娟秀纤巧,又兼具北方年画的质朴沉雄,还保留着闽南古朴而神秘的风貌。
即便在木版印刷逐渐式微的当代,它依然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等地的木版年画齐名,共享“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的盛誉,也是连接海内外华人情感的文化纽带。
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南网1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张子言)
蛇年将至,年味渐浓,漳州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颜朝俊忙碌了起来。一张红纸,几滴金墨,上墨、铺纸、拓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历经千载,漳州木版年画曾几近凋零。所幸,一代代手艺人薪火相传,在刀木交响间,让这份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重焕光彩。
镂像于木,源远流长
春节申遗的推荐者,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在其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凤翔卷》的序言中这样说道:“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这话,自然也适用于漳州木版年画。
它的题材以神像画、节庆应景画、礼俗画为主,承载漳州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在宋代,张贴门神年画驱邪避灾,就已成为福建地区重要的习俗。南宋《三山志》中就有记载:“书桃符置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
漳州市艺术馆馆长王燕成介绍说:“宋代福建的雕版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漳州木版年画也开始起飞。”
拙朴秀逸是漳州木版年画的独特风格,其艺术“基因”甚至可以追溯到历史上中原汉族的数次大规模南迁。比如,唐代陈元光开漳治州,人口结构发生改变,闽南原住民也接受了中原的文化民俗、工艺技艺及艺术审美。至今,漳州木版年画的文门神形象仍保留着宋代时中原地区的艺术造型特点。
《狮衔剑》是漳州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作品。这幅年画将狮子头部作为画面主体,以狮脸中心线为轴,左右对称构图。对狮子五官的刻画,大胆夸张又不乏精细的笔触,毛发化繁为简,使画面丰富饱满又主次分明。狮子额上画着八卦,口衔桃木剑,具有辟邪祈福的美好寓意。
此外,风格的形成和漳州木版年画的印制方法也密不可分。据颜朝俊介绍,与北方木版年画套色工艺先印黑线版,后印色版截然相反,漳州木版年画分色套印,色彩由浅到深,层层套印,最后才是墨线版。
“常用的有四色或六色套印,甚至十几色套印,全靠眼力和经验来校准,印制完成后,不再施以笔墨进行描绘修补,很见功夫。”因此,印出来的作品会有一定的跑版。“坊间有玩笑说,如果这张年画不跑版,那肯定不是漳州的。”说完,颜朝俊也笑了。
历经千载,漳州木版年画“惯看春秋风月客”,曾远销海外,也几近失传。所幸,在颜氏家族的悉心保护下,数百块木版年画雕版得以幸存。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9年,漳州市艺术馆获得漳州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
矢志丹青,落刀无悔
漳州木版年画传承绵延,离不开颜家代代匠人。
《芗城区志》记载,明永乐年间,颜姓氏族从外省迁居漳州城区洋老洲,以制作木版画为业,先后开设锦源堂、俊记、永华堂、文华堂等堂号。
生在年画世家,颜朝俊自幼便与梨木和颜料相伴,每逢新年,奶奶印的年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是学美术的,对闽南文化很感兴趣。”从小到大,颜朝俊都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上班时候也会带着版。
“刻版的黄金年龄应该是30岁到50岁。”47岁那年,他辞去稳定的工作,全心扑在木版年画上,成为颜氏木版年画第七代传人。“文化再不去传承就会断了,这件事我一定要做好。”
刀与木的碰撞,把“年味儿”刻上。“雕版技法以伐刀、衬刀、挑刀、复刀为主,单面开口的刀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斜面,靠的是转动木版来实施刀法,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向外倾斜,这样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颜朝俊说,“雕刻周期漫长,工艺烦琐,我在雕刻时经常受伤,有一次失手差点挑断手筋。”
停工养伤的半个月,颜朝俊也曾陷入迷茫和怀疑。一边是养家和传承的重担,一边是辞职后收入受影响,还差点落下残疾。社会生活变化快,坚持慢工细活的传统木版年画产业经营困难,手艺人纷纷另谋生路。
“回想起来我并不后悔,家人的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既然要做,就得做得像个样子。”颜朝俊说。痊愈后,他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创作,揣摩每一刀落下的角度和力度,在毫厘之间磨炼功夫。他的坚持锋利笃定,一如刻刀。
因年代久远,加之印刷需要经过颜料的反复覆盖造成磨损和腐蚀,很多流传至今的珍贵雕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虫蛀。近些年,颜朝俊一边对现存雕版进行抢救性修复,一边不断寻找古老的闽南年画图案,复刻遗失的雕版。他依据仅存的旧图纸和扫描件,描画线稿,将其补充完整,再复刻在梨木上。
“一般墨线版要刻一个多月,再分版刻色版,有些残缺较多的,我就自己创作。”颜朝俊说,完整复刻一幅木版年画,往往需要花费两三个月。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以前,年画文化很讲究,人们都知道一对门神要怎么贴,是贴在正门后门还是猪圈门,画面上的兵器和法器甚至要求对准门缝。但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时代已经过去了,传统文化如何全新表达呢?”颜朝俊时常想着这些问题。
2022年5月20日,由共青团漳州市委主办的“爱在漳州 一起向未来——漳台百名青年集体婚礼活动”举行。颜朝俊结合年轻人的喜好,特别创作木版年画《喜事发生》,每对新人现场携手印制一张属于两人的年画,寓意开启幸福生活。
“漳州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正被重新发现,因为它集合了很多文化元素和符号,就像一个橱窗,让人们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颜朝俊说。
为了做一个“有手艺更有文化的传承人”,颜朝俊毅然突破木版年画“传内不传外”的桎梏,在青少年群体中作起了推广普及,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漳州,从小学到高校,都留下了他和木版年画的影子。如今,他已成为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外聘教师,以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木版年画的技艺。
漳州青年文创产业协会会长马祖海说,年画虽已不再是春节的必需品,但作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品,也需要继续面对大众、开拓市场。近几年,颜朝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创产品,尝试了将年画元素融合到红包袋、书签、冰箱贴、帆布包等日用品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他也屡次在比赛中获奖,作品《语堂印记》木版年画获第六届福建文创奖非遗文创开发类银奖;作品《狮衔剑·雕版》获漳州市首届文创设计大赛“匠造时光”铜奖。
谈到漳州木版年画助力“春节”申遗成功,颜朝俊笑了:“大的层面,国家愈发重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而从我自身经验来说,我常去学校授课,可以感受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包括我的儿子也对木版年画很感兴趣。”
他认为,对于漳州木版年画和其他非遗项目而言,除了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还要依靠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浸润大众,古老的艺术才能焕发生机、赓续前行。
刀起刀落,一印一刷。时间如长河,贴起来的“年味儿”未曾褪色。
颜朝俊在雕刻画板。
漳州木版年画代表作《狮衔剑》
(本栏图片均由颜朝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