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代表齐聚一堂
东南网1月2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昨晚,省文艺家迎新茶话会在福州举行,我省文艺家代表,2024年度获得国家级、国际级文艺奖项的作品创作者、机构代表齐聚一堂,畅谈文艺创作经验,为“闽派”文艺发展建言献策。
过去的一年,福建共有9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单独申报作品获奖数并列全国第一,新增的网络文艺、恢复评选的理论文章类别中,福建均有作品上榜;福建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闽派文艺硕果累累。这些年,“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其背后有何“密码”?从昨晚文艺家代表们的畅言可窥一斑。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多种文化在福建水乳交融,为我们文艺创作的选题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国家一级编剧周长赋在座谈会上表示。
选题是昨晚文艺家代表提及的高频词汇。八闽大地的文艺家们深挖理论“富矿”,始终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本届“五个一工程”奖恢复评选理论文章,在福建孵化的理论文章《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深入阐发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厚的福建市域、省域实践基础和鲜明的时代演进特征。歌曲类作品中,福建创作的《新路》以当年习近平同志带领地委干部“三进下党”、访贫问苦为背景,运用宽广醇厚的艺术表达,唱响干部、群众无路开新路、山水起宏图的生动故事。
“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舞台,我们省重点打造的服务文化体系,彰显闽人智慧,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甘泉。我们可以静心思考,安心创作,为时代而诗,为时代而歌,《新路》的创作就是有感于新时代新变化、新生活、新面貌而创作。”《新路》创作者贞尧仔表示。
他建议,要多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气神,身临其境再受教育,这是创作新路,还是为创造幸福而打造幸福。在挖掘海洋文化中再塑闽人品格,扎根人民,组织文艺家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进行专题采风,集体创作。
坚持守正创新,以作品观照生活、与时偕行,是“闽派”文艺的突出特点。
华策影视集团公司代表黎文建表示,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记得住乡愁”嘱托的生动实践。该剧在叙事上进行了创新,没有强情节、强冲突,在看似流水的生活中解决每一个角色的问题。希望通过这部剧描画好“诗与远方”,让青年奋斗者们,在诗与远方中找到奋斗理想。
省杂技团党总支书记、团长张大宏认为,不断求索的态度,让“闽派”文艺能够在传统艺术形式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地域的历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到杂技剧作品当中,如非遗技艺——福州鱼丸制作工艺,以杂技艺术的手法来呈现,向观众传递文化的魅力,文化的价值。杂技剧作为杂技艺术创新的关键方向,正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展现出舞台艺术新战略的巨大潜力,实现了杂技文化扩容与审美品格的提升。
“福建是戏剧大省,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优势,精耕细作。”周长赋建议,我省各剧种特色鲜明,要坚持现代戏历史剧和传统戏改编的并举的原则,在保持和彰显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回应时代的关切,做好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实现古老剧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持续发展。
人才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昨晚的座谈会上,众多文艺家们建言加大文艺青年人才的激励机制。青年文艺工作者是“闽派”的文艺的未来和希望,为青年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突破。同时加大企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对取得荣誉的青年人才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奖励,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使其更积极地投身到文艺创作之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据介绍,福建注重为文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突出对文艺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长期培养,建立健全有步骤、有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邀请全国名家和闽籍知名艺术家支持、帮助福建文艺事业发展,通过文艺精准扶持、采风“深扎”、评奖评论导向驱动等强化创作引领;通过实施“文艺英才计划”、加强培训交流、搭建文艺阵地平台、推动名家工作室建设等多措并举致力人才培养,由此推动各文艺门类竞相绽放。
文艺工作天地广阔,“闽派”文艺大有可为。文艺家代表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文艺号角铮铮,福建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紧跟时代步伐,再学习、再领悟、再强化,以新思考、新收获、新提高,衷情拥抱新时代,在新的起点上赓续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打响“闽派”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繁荣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