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前的后山廊桥。黄杰敏 摄
工人们对后山廊桥进行修缮。胡闽缙 摄
东南网1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曾大龙 许晋哲)
政府主导,加强修缮
近日,在政和县岭腰乡后山村的后山廊桥上,工人们正在通过椽条搭建等工作,对廊桥进行加固修缮。
“后山廊桥是南平单孔跨度最长的古廊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政和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周梓剑说。
据介绍,后山廊桥始建于明朝,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建,全长41.6米,净跨32.43米,矢高11.15米,面阔5.22米。桥面铺着厚厚的横板,微呈拱弧形,桥面上共立有72根柱子,建有17间桥屋。桥两侧高大桥墩由石头砌成,作为桥的支力点。桥的主要部分全部都用古杉木交叉搭拱建成。
因地处山区和多年极端暴雨、洪水的影响,近年来,后山廊桥的桥身出现歪斜,部分瓦条梁柱还发生了腐烂。在政和县文物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去年10月,后山廊桥修复项目启动。
“在确认三五节苗拱架的扭闪情况及原因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一大前提是要搭设好桥体安全防护措施,在确保廊桥整体不落架维修的基础上,对糟朽严重的木构件进行逐根替换,并进行整体校正。”修复项目负责人郑生霞介绍说,待桥体结构稳定后,还将对桥体挡雨板、椽条、木栏杆、坐凳等部分进行修缮,最后再进行屋面青瓦的铺设。
“以后山廊桥为代表的政和古廊桥,是政和的文化名片。保护好这些古廊桥,游客们才能更好体验中国木拱桥的建造技艺和结构之美。”岭腰乡党委宣传委员吕炜鑫说。
近年来,政和县先后制定印发了《政和县文物建筑(廊桥)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廊桥消防安全“十不准”》等文件,夯实廊桥保护的制度基础。
2020年,政和还参与了闽浙两省四市七县(政和县、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泰顺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法院联合签署《廊桥文化遗产闽浙地区协同发展司法协作框架意见》。政和法院与文旅部门在澄源乡赤溪桥共同设立了廊桥司法保护示范点,通过凝聚司法力量,开启廊桥保护新篇章。
民间保护,蔚然成风
古廊桥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乡愁的守望者。保护它们,也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大力加持。
在政和县外屯乡,静静地卧着历史悠久的洋后廊桥。这座木拱廊桥曾是政和通往闽东地区的必经古道。如今,它依然坚韧屹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古桥安宁的背后,离不开乡里一户杨姓人家三代人的努力。目前,接棒的是一位76岁的老人——杨机义。
为了保护好洋后廊桥,多年来,杨机义始终坚守在文物安全巡护的第一线。每日,他都对洋后廊桥的桥墩、桥面、栏杆、廊屋等各个部分进行全方位巡查,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这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杨机义还不遗余力向路过村民、游客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讲文物安全知识,并及时制止影响廊桥保护的不文明行为。
乡亲们对廊桥的独特情感,使政和一座座屹立于风雨中的古廊桥,有了更加坚实的基底。据了解,政和县通过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在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的同时,催生了以杨机义为代表的古廊桥民间保护力量。
此外,近年来,政和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捐款出资,多次对当地古廊桥进行修缮与维护,并做到修旧如旧。2019年,政和县铁山镇还采取村民出资、集体投工投劳的方式,对水尾廊桥进行了修复。
“近年来,我们编辑出版了《政和廊桥》《闽浙木拱廊桥保护利用与申遗研讨会论文集》等书籍;邀请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到县里拍摄制作《廊桥寻宝》专题片,以不同的传播形式,宣传廊桥文化,从而增强更多人的廊桥保护意识,让廊桥保护蔚然成风。”周梓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