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文化新韵 见科技力量——“数智迎春奇妙游”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验活动侧记
2025-01-27 09:29: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1月27日讯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胡松坤)近日,在蛇年新春来临之际,福建省“数智迎春奇妙游”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验活动在福州冶山春秋园举办,为如何答好“文化+科技”这一时代命题提供了积极探索、有益尝试。 新技术 新表达 当下,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显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 走进冶山春秋园,各个展区热闹非凡,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的奇妙反应正精彩上演。 “诸位,今日可也是受邀前来参加‘数智迎春奇妙游’吗?在下柳永,字耆卿……”随着这番问候,沉浸式体验戏剧《宋词里的福建》拉开帷幕。该剧打破传统剧场规则,采用多元化的艺术表演手法,巧妙融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让观者沉浸式感受书本典籍中福建文化的魅力。 而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展区,传统漆艺迎来了“数字新生”。借助数字终端等新载体,参观者通过手势互动等方式,即可体验点化纹路等漂漆技艺。“传统漆艺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要用新手段、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创办人林正佳说。 技术赋能下,红色文化也有了新传承。在网龙公司展区,一群青少年正簇拥在《古田会议》《福建舰》等爱国教育主题大型积木沙盘周围,他们只需用电子设备扫描积木沙盘,即可体验沉浸式的互动效果,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海洋文化、闽都文化、朱子文化、“福”文化等特色资源,运用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新应用、新产品、新业态,让八闽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新场景 新产品 文化和科技如何融合?什么文化是新质生产力?走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验活动,这一切便变得生动而具体起来。 置身XR数字科技影棚,能“步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木雕《清明上河图》,也能“瞬移”到福建舰的甲板之上;走进1∶1复刻的“鼓浪屿”元宇宙,可“云游”“万国建筑博物馆”,感受世界文化遗产魅力;站上黑镜科技AI智能体展台,实现与历史人物“左宗棠”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没想到,当科技与文化相遇,竟能碰撞出如此美妙的‘火花’。”参观者翁筱冰说。 夜幕降临,随着音乐响起,一场震撼人心的5D实景情境水幕秀华丽登场,紧接着,“龙凤呈祥”无人机表演秀精彩上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节目太精彩了,巧妙地将瑞蛇呈祥、鲤鱼跃龙门等美好寓意和榕树、茉莉花等福州元素融入其中,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一抹浓厚的喜庆氛围。”回福州过年的市民阎先生由衷地赞叹道。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举办本次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验活动,并将活动地点设在公园这一贴近民众生活的公共空间,目的就是更好地让文化直达基层,走到群众身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此次“数智迎春奇妙游”,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展现了福建近年来在XR数字科技、元宇宙、裸眼3D、动漫游戏等领域的40多个数字化的创新成果和典型运用。 新业态 新模式 “大开眼界,我才知道福建竟有如此众多高科技企业和‘黑科技’。”活动现场,一系列“黑科技”装置、一家家高科技企业引起了游客围观。 福建拥有众多“小而精”“小而美”的高科技企业,他们长期专注于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大多是该领域的“单项冠军”。 此次活动,不仅是福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一次集成和集中展示,更是福建文化科技企业一次集中亮相,彰显了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数字优势”。 数据显示,全省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655家,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563.48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收1483.17亿元,同比增长39.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9.9个百分点。 数字赋能下,福建文化产业不仅“出新出彩出圈”,而且频频扬帆“出海”。 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探索者,网龙公司与俄罗斯、埃及等2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开展深度合作,助力当地教育建设。宝宝巴士面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2个语言版本的儿歌动画、国学故事,致力成为全球儿童成长的“数字好朋友”。美图秀秀凭借其独特的美颜算法与丰富的创意功能,赢得了全球用户的广泛青睐。 这些数字文化新产品、新业态,不仅成为福建文化繁荣新地标,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彰显着文化影响力,展示着福建新形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