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卸下无人机运来的药箱。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2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傅韬旭)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如今,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古人的想象正逐渐成为现实。
日前,由厦门腾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腾希航空”)研发的“Dragonfly-Ev200”50%缩比eVTOL验证机试飞成功。这款机型是针对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场景研制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用以满足城市内、城际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可将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左右。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实践场域,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前,厦门正全力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布局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抢滩万亿级低空“新蓝海”。
解锁应用新场景
不久前,80多岁的张佑珠老人来到鼓浪屿内厝社区近邻医疗服务点领取药品,“现在太方便了,坐着聊聊天的工夫就能拿到药,要是以前得等上一天”。
据悉,内厝近邻医疗服务点覆盖辖区内的7000余名常住人口。然而,由于存在空间和人员不足、车辆调度难等问题,这里既无法设置检验科和药房,又难以快速配送药品,影响了周围群众的就医。
去年5月8日,鼓浪屿医院至内厝近邻医疗服务点的无人机航线完成首飞,这也是我省无人机医疗应用场景的首飞。此后,该航线进入常态化运作状态,借助医疗运输无人机,实现了检验标本、药品、耗材等医疗物资的高自动化、高安全性的空中运输,减少了辖区居民的就医成本。截至1月20日,该航线已累计安全运行数百架次,服务诊疗人数1228人次。
除了拓展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在厦门,低空经济的发展也为动力电池产业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根据首届全球低空经济论坛年会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eVTOL市场保有量有望突破10万架。作为一种电动化、可垂直起降的飞机,载人eVTOL与传统直升机相比,具有噪声低、成本低、易维护、更安全、更环保等优点。
成立于2022年的腾希航空是福建省首家研发制造eVTOL的高科技企业。“我们从成立之初就进军eVTOL领域,核心团队来自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无人机实验室,深耕相关研究领域10余年。”腾希航空副总经理杨江波介绍,近日试飞成功的50%缩比eVTOL验证机,具有内嵌的升力风扇和倾转涵道设计,既提高了飞机续航能力,又能让飞行更安全舒适,公司计划在今年制造出全尺寸的样机。
由于低空飞行对电池的综合性能要求较高,因此,eVTOL的规模化生产应用,让市场对锂电子电解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首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厦门首家锂电子电解液生产商,走进该公司的电池测试室,只见研发人员正在进行软包电池测试。“电解液被称作锂电池的‘血液’,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充放电速率、安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首能科技总经理张智军介绍,“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第四代锂离子电解液——4.5伏耐高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已于去年底获得厦门市高新科技成果转化认证,可用于制造更高倍率、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的锂电池,以更好满足低空飞行的动力需求。”
从上游的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到中游的低空航空器产品制造、低空保障系统的构建与综合服务,再到下游的产业融合,低空经济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的特性可让整个链条上的相关产业受益。据悉,目前,厦门市交通运输局正牵头编制《厦门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工作方案》,为厦门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协同管理低空空域、培育和发展低空经济相关产业等提供有益探索。
共筑产业新生态
低空经济要“飞起来”,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精心规划。鼓浪屿无人机医疗运输之所以能够实现常态化运营,就是合力汇聚的结果。
去年初,厦门成功通过5G-A通感一体技术完成低空多站连续组网的通感能力验证。在此基础上,厦门移动联合有关单位,创新构建“网联+5G-A感知监护”模式,完成鼓浪屿全岛的5G低空一体多频立体组网覆盖,消除了无人机在医疗运输过程中因信号不稳定带来的安全隐患。
“厦门移动是厦门低空安全技术创新联合体(下称‘联合体’)的一员,这个团队因鼓浪屿无人机医疗运输场景而组建,并不断成熟。”联合体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该联合体由厦门城市大脑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牵头,成员包括中航科创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旨在以鼓浪屿无人机医疗运输场景为牵引,探索具有厦门特色的低空经济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开拓思明区医疗无人机配送项目,现已成功向厦门空管站申请了6条航线,其中,1条实现常态化飞行,其他5条也将陆续进入常态化飞行阶段。”联合体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方携手,聚力高飞。眼下,厦门低空经济产业链正加速形成集聚优势——
1月18日,海沧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沧区建设集低空经济+应急救援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快速带动低空飞行制造、低空飞行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聚集,打造较为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体系。
产学研融合方面,1月4日,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组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低空产业动态研究、智能交通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低空经济关键平台体系,拓展低空经济创新应用。
记者手记
飞得快更要飞得稳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傅韬旭
要问2024年最火的概念是什么,低空经济必定榜上有名。据研究机构预计,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可达6700亿元,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热度攀升的背后,不妨多一些冷思考。
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安全得不到保障,低空经济将无从谈起。未来,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增长、种类的增多、功能的增加,我们头顶的天空将更加繁忙。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低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与标准规范,构建服务有效、监管有力的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这是当下厦门发展低空经济需把握的重点,也应是长期坚持的方向。
此外,助力低空经济“高飞”,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是关键。厦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吴了泥认为,“厦门发展低空经济一方面可以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建立海上低空经济试验区,充分发挥海上配送优势,拓展从物流到载人的新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用好厦门作为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的优势,建立专业的飞机运维公司,发力飞行服务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