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福建博物院“《国家宝藏》福建特展”游人如织。
东南网2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 文/图)
在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数达223.91万人次,同比增长10.24%,“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人们为何选择走进博物馆过新年?
实际上,在春节走进博物馆并非新鲜事。在节日期间利用博物馆展馆空间举办契合庆祝氛围的诗歌会、写春联、猜灯谜等活动,借此吸引群众走进博物馆,是最早“博物馆里过大年”的尝试。
2018年起,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地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利用馆藏资源,结合春节习俗,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博物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自此开启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系列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博物馆各项资源被深度挖掘,博物馆原本具备的专业功能也与群众生活有了更深度的链接。
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博物馆增强优质文化供给,紧紧围绕“欢欢喜喜过大年”“文博馆里过大年”等节日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策划了各具特色的贺岁展览、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热闹非凡的非遗展演、五彩缤纷的新春灯会以及内容丰富的线上直播互动等活动400余项,充分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让“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
年俗活动是指春节前后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种庆祝活动。随着时代变迁,新年俗的涌现反映了群众生活方式的变迁。“博物馆里过大年”,从一个口号成为一种常态,源于博物馆自身属性契合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其自身功能的拓展。
作为有形的文化载体,博物馆可承载丰富的文化,满足群众在节日里对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生肖文化是春节相关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今年春节,福建博物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等联合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携手推出“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从多个维度展示生肖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独特韵味。在博物馆里过年,既保留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又在展览活动中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此外,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功能日益凸显。地区博物馆中的文物和展览往往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去年,《国家宝藏》第四季热播,黄昇墓丝织品、德化窑文昌坐像、林觉民《与妻书》三件文物亮相,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福建宝藏”的知名度。今年春节,“《国家宝藏》福建特展”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一睹真容。三件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福建的地域特色、历史内涵,观众或是驻足凝视,或是侧耳聆听,或是参与互动,博物馆里找到春节的文化年味,文化需求的共鸣也在博物馆中产生。
“博物馆里过大年”是“博物馆热”常态化的一个生动写照,不仅过年期间热闹非凡,“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文博场馆亦是人头攒动。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离不开人们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方面也离不开博物馆努力打造的“文化亲和力”。
福建博物院的“宋词里的福建”展览以宋词为媒,将古籍里的宋词和博物馆里的文物相结合,带领观众触摸宋代福建的生活脉搏;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精选闽台两地艺术家164件陶瓷作品,展示台湾陶瓷艺术的别样风情;南平市博物馆“茗冠古今 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向观众展示闽北茶文化数千年的沉淀和传承;龙岩市博物馆“中原汉文化‘活化石’——客家祖地千年春节习俗”专题展,让观众加深对中国春节文化和闽西客家文化庆祝春节活动的了解……在这个春节里,博物馆挖掘本土文化潜力,让观众在年味里找到熟悉的味道,极力丰盈群众的文化体验。
在公共服务上,春节期间全省大部分博物馆“过节不闭馆”。部分博物馆还面向社会招募公益讲解员,带动公众参与了解文物。在文物的讲解上,加强阐释研究,讲好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和内涵,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和创新展览方式,提升参观体验。此外,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灵感源泉。多家博物馆推出特色文创产品,将馆藏文物巧妙缩小,西周云纹青铜大铙、五代孔雀蓝釉陶瓶、明德化窑文昌坐像、双角神兽俑、元狮子铜熏炉等珍贵文物,以全新的面貌化身“能带回家的文物”,变历史文物为生活中随时可触摸的存在,拉近与公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