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其中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是几项元宵节重要的民间习俗,在福建,不少地方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文化积淀和礼俗互动造就了八闽大地异彩纷呈的元宵习俗,元宵节七地的元宵活动更是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明大田板灯龙
三明文化积淀深厚,是闽人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闽江之源、客家祖地,有万寿岩遗址、尚书第等一批国家级文化瑰宝。
2008年6月7日,已有千年历史的大田板灯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今。据大田玉田村范氏族谱记载,曾任中丞御史的范元超于唐天祐元年(904年)辞官携眷,定居于大田均溪,因“灯”与“丁”谐音,迎龙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平安之意,于是大田开始板灯龙的民俗活动。
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4部分组成。其表演丰富多彩,前以响铳开路,由德高望重者手执“龙珠”,引龙前行,逗引龙做腾、伏、摇等动作,由6个身手矫健的青年合力舞龙头,由4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操纵龙尾,一路似巨龙漫游,展开龙头钻阵、街头夺珠、广场盘龙、游龙戏水、穿花打旋等艺术表演。
大田板灯龙寓意深远,既激励每个龙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
时间:1月31日至2月18日
地点:三明市大田县各乡镇
闽台东石灯俗
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乡村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2008年6月7日,闽台东石灯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还有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元宵午夜时分,大家开始举行重头戏“卜灯”:新郎官们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得杯数最多的人,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把大红绣球灯迎回家。随后,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时间:2月10日-12日
地点:晋江市东石镇嘉应庙
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历史悠久,福建省福州市的马尾区与彼岸的马祖列岛,两岸人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期间互相送花灯、闹花灯的民间风俗。
2008年6月7日,“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以来,随着两岸人民来往的更加频繁,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两岸闹元宵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由单纯的元宵赏灯发展成集“两马”互送花灯、灯谜竞猜、民俗踩街、文艺演出、焰火晚会、艺术家笔会、书画摄影展等多项文化艺术活动。
第二十三届“两马同春闹元宵”
时间:1月9日至3月2日
地点:福州马尾区琅岐红光湖公园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闽西为客家人的祖籍地,是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迁徙中,把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到闽西,并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形成风情万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2008年6月7日,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闽西的连城县、永定县、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五个客家聚居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包括连城姑田游大龙、连城罗坊走古事、连城芷溪花灯、永定抚市花灯故事、连城新泉烧炮等。
时间:2月8日至13日
地点:龙岩市连城和培田等地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枫亭元宵夜游灯的习俗始于宋代,至明代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2008年6月7日,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灯活动在枫亭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举行,参与者达四千余人。仪仗队簇拥着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前行,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则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行进。由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菜头灯等组成的灯架队阵容壮观,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中融入了戏剧、杂技和灯艺技巧,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时间:2月10日-14日
地点: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
莆田九鲤灯舞
莆田九鲤灯舞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沟边村,它源于元宵节千姿百态的灯舞表演,经民间艺人世代沿袭传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2008年6月7日,灯舞(莆田九鲤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九鲤灯舞是元宵灯节中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寓意吉祥的节日舞蹈。九鲤灯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龙鱼嬉戏、围珠、戏珠、跳龙门等动作。其中,跳龙门是九鲤灯舞的高潮部分,持鱼灯者由低处向高处跃进,鱼贯而跃过龙门,动作粗犷激烈,展现出高超的舞技。此外,九鲤灯舞还有一整套规定动作,演出中需以锣、鼓、铙、钹等从旁伴奏,使得整个舞蹈场面更加壮观。
时间:2月13日
地点:莆田市兴化古街的长寿社、庙前街等地
泉州闹元宵习俗
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源于中原,以闹花灯为主,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
2008年6月7日,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闹元宵习俗除闹花灯外,还有猜灯谜、妆人等文艺活动。踩街古称“妆人”,有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和各种文艺表演、南少林武术等项目,遇到有人放鞭炮,就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泉州元宵还有“敬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听香”者一般为妇女,她们手持点燃的香,倾听别人不经意的话,借以预卜吉凶。除此以外,泉州人还要食用元宵丸、润饼菜等应节食品,寓意全家团聚。
时间:2月10日-14日
地点:主要集中在泉州市区和各县区的多个地点
福建人的元宵节习俗如此热闹而精彩,看得人直呼“过瘾”,今年元宵节何不亲身体验一下它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去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