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在郑成功文化街的雕像前打卡拍照。
东南网2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林芳 李海玥 洪志明 文/图)
春节期间,南平市延平站站前公园的郑成功文化墙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郑成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收复台湾、开发宝岛的功绩万世景仰。其中,郑成功在延平八个月的军旅生活,犹如英雄史诗的第一篇章。临危受命,延平是其军政生涯起点地;立志报国,延平是其驱荷复台的策源地;初展雄才,延平是其战略思想“延平条陈”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延平是其“延平王”的封号地……
郑成功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英雄事迹是延平地方文化的支柱,因而在延平,留下了众多与郑成功有关的文化元素。郑成功文化墙的落成,是延平区深入挖掘、展示郑成功文化元素的一个生动写照。
记者看到,该文化墙主要以厦门鼓浪屿郑成功雕塑为模板。在文化墙上,郑成功身披战甲,面容刚毅、目光坚定的形象清晰可见,展现出威严与庄重的气质。文化墙背面还有“郑成功生平”等介绍。
文化墙采用泉州白制作而成,整体庄重大方、气势磅礴,墙上图案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元素,增添了艺术美感,并结合矩阵排列的艺术形式,前后错落,留出一定的空间,方便游客拍照打卡。“传承和弘扬郑成功文化,有利于增进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鸣。”省乡村振兴促进会荣誉会长、文化墙资金捐赠人之一郑金发说。
前不久,一群台湾游客来到位于延平区的郑成功文化街参观。这也是延平区打造的以郑成功文化为主题的又一热门旅游景点。
该文化街于去年年底改造完成并对外正式开放。焕新亮相的郑成功文化街全长约200米。踏入郑成功文化街,仿若置身历史的长河。
郑成功文化街的设计灵感来自郑成功战船,全街由功勋墙和船体两部分组成。其中,船体分为“延平印记”“精神传承”“两岸融合”三个主题版块。高悬“郑”字军旗的舵楼、郑成功收复台湾路线图、《延平王赋》文化展板……文化街里的文化长廊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串联起郑成功的一生功绩。
“从小我们就听说郑成功的英勇事迹,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这次终于有机会来郑成功文化街,亲身感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台胞陈文静说。
“在延平,我们还打造了许多郑成功文化相关的景点。如位于延平湖畔的延寿楼,曾是郑成功的军事指挥机关场所;成功大桥以郑成功命名,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延平区文体旅局工作人员表示,郑成功文化墙和郑成功文化街的落成,与上述景点串珠成链,共同组成郑成功文化的亮丽名片。
在台湾游客们参观郑成功文化街的当天,街区恰好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延平战胜鼓表演。只见表演者们身着古朴的服饰,用手中的鼓槌,敲打着震撼人心的节奏……郑成功当年率领军队出征奋勇作战的情景仿佛再现。台湾游客们有的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有的随着节奏轻轻点头,完全沉浸在这场表演中。
延平战胜鼓,也称“战台鼓”,它是由郑成功收复台湾行军中战鼓队列操练演变而来,是延平民间纪念郑成功的重要形式之一。2005年,延平战胜鼓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并成为对台交流的重要民俗表演节目。
“去年8月,在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郑成功晋封‘延平王’366周年活动的开幕式文艺晚会上,我们进行了延平战胜鼓表演。”承办活动的负责人表示,纪念活动还包括成功文化园奠基仪式、重走“成功之路”和“成功文化”书画展等,吸引了150余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参加。
近年来,延平区立足郑成功文化特色优势,策划实施了以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郑成功晋封“延平王”366周年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两岸交流活动,打响郑成功文化品牌,深化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与此同时,延平区还致力于打造文学文艺精品,传播郑成功文化。在郑成功文化研究会,记者看到《延平与成功文化》一书。该书分为“启航延平”“融合两岸”“廿载春秋”三部分,深入挖掘了郑成功历史文化中的闽台元素,让更多的人了解郑成功与延平的历史渊源。
去年,纪录片《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也在延平开拍。该片演绎了郑成功在延平的光辉历史岁月,生动记录了郑成功从一位青年成长为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最终成为民族英雄的故事。
“希望本片能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郑成功和他的丰功伟业,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贡献绵薄之力。”该片编剧郑健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