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看我省科技创新实力进阶——科技自立自强 向“新”攀“高”
2025-02-12 08:12:4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
从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看我省科技创新实力进阶—— 科技自立自强 向“新”攀“高” 东南网2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通讯员 高凌) 科学技术奖指引创新方向。日前,202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出炉。谁是赢家?获奖项目呈现哪些特点?在这场激烈的奖项角逐中,这些话题备受关注,也昭示着福建科技的发展侧重点。 据福建省科技厅获悉统计,此次科技奖4个奖种授奖19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3项、成果转化奖4项、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共168项。按领域分,自然科学领域占11.8%;工业领域占60%;农业领域占13.3%;医药卫生领域占14.9%。这些直面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项目,也大多是促进产业提质量、创优势、上规模的项目,并已产业化或推广应用。 突破关键技术 点燃产业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寻求新突破,是各行各业的共同目标。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福州大学江莉龙教授团队的《高炉煤气源头深度脱硫新型高效催化剂创制及产业化》项目,获此次科技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江莉龙介绍,该项目面向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环保和协同减污降碳的重大需求,针对高炉煤气硫化物难实现超低排放的难题,提出把高炉煤气“多单元末端烟气脱除SO_2”变革为“源头深度脱除H_2S”新思路,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开发出高炉煤气深度脱硫新催化剂及成套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该成果创新性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炉煤气脱硫催化剂和吸附剂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已在15家钢铁企业26项工程中推广应用,能折合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13万吨,在同类技术的市场占有率达60%。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我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 宁德时代牵头完成的“动力电池本征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此次科技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解决社会刚需、实现产业化,宁德时代前瞻布局关键技术,在电池安全、性能及极限制造等方面持续创新,以科技创新确保产品先进性。 翻阅获奖名单,一批我省经济增长领军企业、高校和院所申报的获奖项目,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通过不懈探索与创新,切实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充分彰显科技创新在产业进步中的强大驱动力。 产学研用融合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企业作为“用技”大户,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不断强化。在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成果转化奖这3个奖种共172项授奖项目中,企业参与139项,占比80.8%;在一等奖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22项,占比88%。可以说,企业是福建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是治疗慢性乙肝、降低肝癌风险的一线用药,但此前被国外技术垄断。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厦门伯赛基因转录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高活性Y型双链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创新药品的研发及产业化》,获此次科技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经14年自主研发,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全球首支40KD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我国首支长效干扰素“派格宾”研发上市,打破国外同类产品长期垄断。特宝生物董事长、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孙黎介绍,“派格宾”的疗效、安全性与进口药相当,临床治愈率显著提升,累计销售收入近50亿元。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攻关,我省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华侨大学牵头完成的项目《木竹生物质多孔碳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发》获此次科技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提升了木竹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项目成果已在福建鑫森、厦门金牌等上市企业推广应用,开发了20余种新产品。近3年,项目成果助力新增产值34.51亿元、新增利税5.87亿元、减排二氧化碳超230万吨。 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孙康教授表示,项目完成单位除了院所和高校,还有3家福建企业。“省科技厅等部门高度重视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项目立项,安排专项经费助力,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推动11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当前,我省正加快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对接,加快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 策源能力提升 青年人才担纲主力军 作为全过程创新链的第一环,基础研究是打开整个创新链条的“密码”。202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授奖23项,同比增长9.5%,呈现出与国家科技奖励“适度提高自然奖授奖比例,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力度”改革方向相一致的发展趋势。 此次自然科学奖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是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是我省开展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获此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水稻抵御重大致病性病毒分子机制研究》,汇集了研究团队20余年来对水稻抗病毒及病毒致病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项目申请人、福建农林大学李毅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水稻抗病毒与病毒致病通路的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原创性成果。 202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榜单彰显人才结构新亮点。1132名获奖者中,45岁(含)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有690人,占比达61%。他们牵头获奖81项,占比41.5%。 43岁的厦门大学尤延铖教授牵头的《高速飞行技术及其在商业航天高频次科学试验中的应用》项目发明了3项关键技术,实现商业航天常态化高速飞行科学试验,为我国多型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研制作出重要贡献。38岁的福州大学赖志超教授牵头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高性能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在薄壁钢管局部稳定理论、高强组合柱设计方法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数据有力证明,我省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前沿探索、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