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入口
东南网2月12日讯(本网记者 陈静)近日,由福建中医药大学与福建博物院联合打造的“身在中医——中医药的奥秘与智慧”主题展览在福州掀起文化热潮。自年前开展至大年初七(2月4日),累计接待观众超10万人次,成为公众探索中医药文化、感受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现象级”展览。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这场跨界展览是一堂中医药文化的生动科普课,不仅是博物馆与高校的破界合作,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对话。
展览现场
五行为脉:解码中医文化的哲学根基
展览以“春生、夏长、长夏养、秋收、冬藏”五大主题展区,对应中医五行理论,系统呈现中医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貌。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龚张念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五行学说是中医的核心哲学,本次展览通过五色、五季的视觉化表达,让观众直观感受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此次展览的200余件展品中从清代针灸铜人、古医籍善本,到红色革命时期的医疗器具,再到闽台医药谚语与四季药膳模型,无一不诉说着中医药千年传承的生命力。
中药材标本墙
文博赋能:让中医文化活起来
形式多样是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此次展览不仅汇聚了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还展示了中药材、矿物标本、动物标本、四季药膳模型、古诗词以及闽台谚语等内容。“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早睏早起,皆大欢喜”“茶水喝足,百病皆除”“小暑吃羊肉,大暑吃荔枝”……作为闽台医药文化的“活化石”,展览中大量展示的闽台医药谚语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智慧和生活经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与养生观念,从独特的文化视角阐释了中医药的深邃内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师生制作的四季药膳模型也十分受欢迎,青橄榄杏仁猪肺汤、红菇土鸡汤等闽地特色药膳,地域特色与中医“四季调补”智慧完美融合。这一部分引发公众对食疗养生的兴趣,引起强烈共鸣,展台前观众拍照学习络绎不绝。此外,展览还设有互动体验装置,观众可以通过触摸互动屏幕,深入探索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师生制作的四季药膳模型
跨界联盟:博物院+高校的“破圈”实验
作为福建博物院2025年开年重磅展览,“身在中医”是文博机构与高校跨界合作的典范。福建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策展执行人郭月琼介绍,筹备过程中,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术团队与博物院策展团队深入交流,中医药大学撰写初稿,博物院团队将其“翻译”成展览语言,既确保学术严谨性,又兼顾科普趣味性。这种联动模式,为传统文化的“破圈”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可期:让中医智慧润泽时代
中医药不仅是治病良方,更是生活方式与文化基因,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和推崇,中医热悄然升温。但现在网传和坊间的中医内容良莠不齐,曲解和误读很多,对此福建中医药大学雷黄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现在中医推广信息太芜杂,大家在学习了解过程中要学会甄别,懂得去伪存真,尽量通过博物馆、权威媒体、权威渠道学习,避免被误导甚至受骗。”而对于近期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雷黄伟教授表示,中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早已在尝试,而未来,跟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及其带来的数据治理问题和人文伦理挑战,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必须面临的选题。
近年来的博物馆热折射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而“身在中医”展览以守正创新之姿,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千年智慧,正以青春之态融入当代生活,为人类健康贡献东方答案。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