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泉州闹元宵”习俗:千年狂欢融血脉
www.fjsen.com 2025-02-13 10:36:33 庄钊滢 李泽波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提灯游街,年味满满。庄钊滢 摄

image.png

火鼎公婆表演是“泉州闹元宵”习俗的“重头戏”。庄钊滢 摄

东南网2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钊滢 通讯员 李泽波)

泉州人常说“上元小年兜”。自尾牙起,属于泉州的“年味”层叠垒砌,直至元宵节“闹”向最后的高潮。

正月十三(2月10日)晚,2025年元宵泉州灯会正式亮灯,2000余盏花灯争奇斗艳,重现“光明之城”盛景。记者随熙攘人流游走花灯之中,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同频,共享这场狂欢。

闹花灯,寄托美好期盼

夜幕初降,中山路的骑楼廊道里,花灯摇曳,人影绰绰。

自无人机视角俯瞰,沿着中山路,布满两侧的380盏花灯与提灯游街的人流如一条流光溢彩的巨龙,纵贯古城南北。

悬挂灯谜的“小白”车队穿行其间,于晚7点停靠金鱼巷口,引得不少市民游客驻足猜谜。

“七擒七纵不复返,猜两处泉州地名。”众人正念着谜面,字条就被黄先生一举摘下:“德化和南安!”

“每年元宵,我都会出门赏灯。”这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高兴地与记者分享了关于元宵节的儿时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提着‘润饼灯’跟着大人出门游街。”

“‘闹花灯’是‘闹元宵’的一项中心内容。”“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彩扎工艺师陈晓萍告诉记者,古时候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热闹至极。其中,“关刀”灯是男孩的最爱,女孩则流行绣球灯或兔子灯,带着小轮的兔子或狮子灯更是人人艳羡的“高级货”。

1978年,泉州于开元寺复办元宵灯会,当时未满20岁的陈晓萍作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的彩扎工人参与了筹备制灯过程。

“‘花灯’的‘花’就是花样百出。”他自豪地翻起相册,“那时还向社会征集了不少样式的花灯,蜜饯厂制作了双塔造型的冰糖灯,玻璃厂的玻璃灯里还养了几条金鱼……”在他的记忆中,泉州灯会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元宵灯会,赏灯、游灯的人群遍布开元寺各处,其中不乏从福州、厦门等地特地赶来的游客。

《宋书》记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泉州市非遗馆馆长丁聪辉介绍,“闹元宵”是泉州地区最热闹、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与“灯”相关的习俗就有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其在方言中与“丁”同音,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人丁兴旺、添丁进财的美好期盼。

看踩街,情结根植心间

无独有偶,火鼎公婆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润珠同样见证了泉州灯会的发展:“我14岁时第一次参加元宵节的踩街活动,到现在都44年了。”

近日,泉州天后宫外的城南庙会上正以元宵节为主题,开展游园会。循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的声响,越过重重围观人群,记者见到了吴润珠。她手摇蒲扇、脸贴红消膏,与同伴“火鼎公”抬着两根竹竿架起的铁鼎,滑稽的舞步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过十五,看踩街”,民俗踩街也是泉州闹元宵的重要习俗之一。踩街古称“妆人”,何乔远在《闽书》中这样写道:“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粉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天,一国若狂。”在丁聪辉看来,最早的“踩街”就是众人打扮漂亮或装扮成各式阵头出门游街的一种说法,如火鼎公婆这项表演就源于一对因贫寒而无力好好装扮、参加乡间迎神赛会的老夫妻。

泉州灯会复办后,迎神赛会中的“妆人”部分成为如今的“文艺踩街”。在这个泉州所有民间民俗表演的大集会上,火鼎公婆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传统民俗表演,始终表达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除千灾、迎来百福”的向往。

“上世纪80年代时,踩街表演多是在西街和中山路一带进行,观众把路堵得水泄不通,晚上7点的演出我们下午3点就要进场准备。”吴润珠记忆中的热闹喧嚣至今未变,暌违多年的民俗踩街活动于2024年元宵节重现泉州,吸引超30万人次现场观看,全网流量超10亿次。今年,泉州于鲤城、丰泽、洛江、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地共设19个花灯展区,众多民俗表演在各地轮番上演,观众热情只增不减。

“不管活动多与否,大家上街‘闹元宵’的情结是不变的。元宵节时,家家户户来到中山路赏灯已是根植于古城人民心中的固定‘节目’。”泉州市鲤城区文旅局副局长林菲表示,鲤城展区组织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演出,如在城南庙会上演的火鼎公婆、拍胸舞、刣狮等。

吃汤圆,沉淀集体记忆

德济门遗址外的聚宝街,是“老泉州人”心中充满烟火气的“宝藏小街”。佳节至,走在街上,每隔十来步就能遇见一处贩卖元宵圆的小摊。

“甜头甜尾”是泉州人口耳相传的讲究。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巴”,更当落肚一碗甜滋滋的元宵。元宵馅料以花生、芝麻、白糖、冬瓜糖、葱头油等混合敲成,再放入糯米粉中、反复滚出圆滚的外皮。

“‘泉州闹元宵’习俗源于中原地区。”丁聪辉告诉记者。泉州元宵节饮食便是一例佐证。“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差别便是元宵是滚出来的,而汤圆是包出来的。位于东南沿海的泉州,沿袭着中原士族衣冠南渡时带来的饮食习惯。

“正月点灯红,顶炉烧香下炉香,君今烧香娘点烛,保佑两人结成双”,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闽南民歌。据丁聪辉介绍,泉州元宵还有“敬公”“听香”等祈福习俗,其中“敬公”为祭祖之意。元宵节一早,燃起香烛,摆上元宵圆,用以供祀先祖,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吃上一碗,取其圆形,祝福全家团圆、吉利、美满。

此外,古城外的泉州各地“闹元宵”亦各有特色。如南安英都的拔拔灯,晋江东石的数宫灯、舞香龙,泉港樟脚村的板凳游龙灯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丰泽展区还以“侨味家乡味·舌尖上的思乡情”为主题创新举办元宵活动,吸引了10多个国家的侨领和港澳台地区的嘉宾参加。

“石花膏、菜粿、千层糕……这些都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坦桑尼亚中华福建同乡会会长许火炮边逛边尝。他希望举办更多此类活动,让回乡过年的海外游子得以缓解乡愁、重温乡情。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而言,民间文化活动是一种凝聚力。”泉州民俗专家陈日升表示。“泉州闹元宵”习俗作为一项全民性活动,现今已成为社会繁荣稳定的具体表征和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

在流动的时间里,在摇曳的灯火中,在行进的队伍间,一代又一代人因“闹元宵”沉淀着集体记忆,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心连着心。

年俗名片

“泉州闹元宵”习俗兴于唐宋,流传于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至今仍是泉州民间一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其中,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内容,古代还有抢灯的风俗。

2008年,“泉州闹元宵”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