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发布了研究成果
东南网2月13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今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福建政和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又发现了重要鸟类化石,命名为“政和八闽鸟”,时代距今约1.50亿年。《自然》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政和八闽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将改写鸟类起源的认知。
鸟类三维模型
据悉,该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敏介绍,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学结构的改变。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为人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此外,包括近鸟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也都曾被归入鸟类,然而这些假说都存有巨大争议。
发现的化石
王敏表示,政和八闽鸟化石虽然不完整,但是它保存了很多重要信息。例如具有分离的肩胛骨和乌喙骨,腰带骨骼显现出很多进步的特征。其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八闽鸟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鸟类的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数目减少,且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一个叫尾综骨(pygostyle)的结构,它的出现对身体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独立运动,飞行能力的完善至关重要。尾骨缩短是恐龙向鸟类演化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包括始祖鸟、近鸟龙类等“潜在的侏罗纪鸟类”,他们仍然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从这点来讲,他们至少在体型上与鸟类大相径庭。通过形态对比,进行了包括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在内的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八闽鸟化石在鸟类的演化树上,处在接近根部的位置,比始祖鸟更为进步。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两千万年,是目前最确切的、且唯一的侏罗纪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