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14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在 2025 年的元月,福建师范大学 “木棉课堂” 实践团队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之旅。这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青年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怀揣着热忱,跨越山河,奔赴教育振兴的最前线,以普通话为桥梁,在九州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绘就各民族文化交融、团结共进的同心圆。
在赣州市横江中心小学的课堂上,“青禾逐光,向阳而生”实践队的陈贞媛带领孩子们进行声调变奏游戏。通过独创的“四声调彩虹图”,将生僻字学习融入趣味互动。“八百标兵奔北坡”的绕口令挑战赛引发阵阵欢笑,当五年级学生用标准发音读出“饕餮”二字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课后,孩子们自发组建了“推普小卫士”社团,将课堂所学编成情景剧在校园巡演。
岭南围屋·乡音融通
梅州黄砂寨的百年围屋里,冯静文设计的“方言普通话对照表”让教学事半功倍。针对客家方言中“f”“h”发音混淆现象,她创新“吹纸条辨音法”,用物理实验方式让26位村民直观感受发音差异。在“乡村推普夜校”结业仪式上,67岁的黄阿婆用普通话讲述围屋历史:“以前不敢去珠三角看孙子,现在能用普通话和亲家聊天了。”这场推普行动让古老围屋回荡起新时代的对话。
雪域高原·双语交响
海拔4500米的浪卡子县,“轻松羊卓”爱心托管班里传来藏汉双语的朗朗书声。索朗拉措将藏族谚语"雄鹰不怕山高"改编成普通话情景剧,归桑央宗则带领孩子们用普通话演绎《格萨尔王传》选段。在巴吉村村委会,志愿者首创普通话“积分超市”,村民通过语言实践兑换生活用品。牧民次仁用新学的普通话在电商平台完成首单牦牛肉交易,真切体会到“语言就是财富”。
苗岭深处 · 非遗推普
凯里舟溪镇青曼苗寨深处里,志愿者将苗族古歌歌词转译成汉语拼音。柴馨玥设计的“银饰识字法”让每个苗银图案对应一个汉字,孩子们在制作传家银锁时同步学习“平安”“吉祥”等词语。志愿者们开发的“刺绣纹样识字卡”,让侗绣传人吴阿妈突破语言障碍:“现在能教外国游客看懂‘八角花’的吉祥寓意了!”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本次实践行动创新构建“1+N”推普模式,即以普通话教学为核心,延伸出法治教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红色研学、整本书阅读五大课程体系。团队已建立9个长期帮扶点,课程服务的覆盖学生人数破万。一名学生志愿者支教日记所写:“我们不仅是语言的传授者,更是文化交融的摆渡人。当藏族孩子用普通话吟唱仓央嘉措,当客家阿婆用新学的词汇讲述侨批故事,这便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这支来自福建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大学生队伍已累计行程12万公里,他们正筹备“推普进边疆”暑期专项行动,计划沿着219国道深入10个边境县。
(本文图片由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