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物与美》《民与美》(柳宗悦 著徐艺乙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书影
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茅,茶种类的丰富性更是举国无双。福建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全世界的红茶,流行于全国和东南亚的乌龙茶,都诞生于福建,同时,福建也留存着丰富美妙的茶具文物。可以说,“茶与美”,在福建人的器物中,在历史中,也在当下我们日益丰足的生活中。
“一旦论及美之性质,‘茶’的精神是必须要叙述的一类。”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其《茶与美》一书中,论述了从日用之器开启的生活美学。器物的美感要如何去感受才最真切呢?柳宗悦这样指出:“识器者,必定亲手触摸、双手捧起器物,越亲近越不舍器物离身。”不只是手的接触,他还以茶道家为例:“古代茶道家以唇来感受茶器带来的温暖与亲切。”《茶与美》是柳宗悦重要的美学著作,与他的《物与美》《民与美》共同构成了美的系列,是柳宗悦“用之美”思想的系统畅述。
“用,才会使美成为确然可靠之物。”柳宗悦毕生都在探寻庶民生活用具中的美。1925年,他提出了日本前所未有的民艺思想,同时依据这个源起于“民众的工艺”简称的名词——“民艺”,起草《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意书》,开启了一个影响力遍及东亚的民艺运动风云年代。“民艺运动”成为发现美的运动:发现自然的美,无心的美,健康的美,不为名利的美,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美——“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
生活之美,日用即道。摈弃浮华与名利,美与实用是联系在一起的。柳宗悦认为,作为日常用品而制作的东西,是不受任何美学理论影响的无心之作,是在贫穷的农家和乡村工场中生产出来的。简言之,是真正的地方的、乡土的、民间的东西,是自然中涌现的、不做作的产品。柳宗悦所推广的“民艺运动”促进了日本社会对民众的工艺暨民间日常生活的重视和关注,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以“用之美”为核心的“美之思想”。
柳宗悦的“道在日用间”,深受中国古代“物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明代思想家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命题,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也提出“心与物是互相依存而不可分离的,物是心之物,心亦是物之心”,心与物是“感应”的关系,凡物都是在与人心“感应”的关系中存在的,事物存在的意义就在人心之中。
器物有灵且美,器物之道,有用之用,亦有道可道。新春,体悟器物之美,用心待物,以器启道,让我们感受身边简单、朴素的美好,在一盏茶香的“茶与美”中,体会平常心是道,感受天地自然与人本性的圆融合一,发现生活中本真之美,珍惜相遇之缘,拥抱新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