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育的中华蛸(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2月19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陈汉儿)
驱车进入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社区,沿着笔直的海滨路向前,在一片宽阔的海湾处,漆黑带锈的钢格栅门隔着数栋平房。今年起,这里将全面用于中华蛸苗种繁育。
中华蛸(xiāo),俗称章鱼或八爪鱼,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之一。长期以来,突破中华蛸人工育苗技术瓶颈,让幼苗成活率达到生产性要求,是业内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2015年,从一间渔村育苗厂房起步,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团队深耕中华蛸人工苗种繁育,耗时十年,终于破解了中华蛸幼苗难养及无法规模化养殖的行业难题,打造以科研力量助渔民增产增收的新格局,为我省海洋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新力量。
八只脚的软体动物
春节前夕,花甲之年的朱友芳,又将自己的大本营从兴化湾搬到了平海湾。
跟随朱友芳走进中华蛸苗种繁育场,记者看到一排水泥厂房,偌大的空间被有序分割成块,每个水泥池中均盛满海水,在增氧机下汩汩冒泡。“目前正在培育中华蛸苗种的部分活饲料,待到4月份,中华蛸亲体样本进场后,我们就着手育苗工作。”朱友芳说。
从事中华蛸培育十年,谈起其特性,朱友芳如数家珍。在他看来,中华蛸是十分灵性可爱的生物,幼蛸爱内讧,成蛸会“越狱”、善学习,尤其产卵时十分机警,母性强。与其他蛸类相比,中华蛸环境适应性强,且分布广、产卵量高。此外,蛸可作中药材,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的作用,还可提取章鱼胺作神经类药物使用。
“据统计,除了海捕,日本、韩国每年需进口冷冻蛸类上万吨,产值上亿美元。这些年,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变化,野生中华蛸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朱友芳告诉记者,实现中华蛸的人工繁育,是长期以来水产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人工培育的中华蛸苗种仍旧仅存在实验室中,未能达到生产性规模。目前人们能吃到的,基本是渔民从海区里捕捉的野生中华蛸”。
在育苗场一隅,朱友芳向记者展示了数个黑色方型塑料箱,这是已经取得专利的中华蛸专用的产卵孵化箱。打开箱门,内部依稀可见中华蛸产卵留下的痕迹。“中华蛸卵小,与其他蛸比较,产卵量较大,在人工环境下,几千至十几万个成穗地结附在一起,形成葡萄串般的卵团。”朱友芳说,卵的孵出时间在水温20℃时需1个月左右。孵出幼体先浮游后转为底栖生活,幼蛸生长很快,半年左右可增重百倍。
“人工培育中华蛸,既能减少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压力,在恢复生态系统、涵养种质资源领域也有巨大的作用。同时,中华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较少,对环境影响较小,符合海洋经济绿色发展要求,是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说。
三个人的科研团体
十年前,受本地一家老牌水产养殖企业委托,彼时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友芳,以一名“50岁的新兵”身份,带着自己的两个同事,开启了中华蛸人工育苗研究的漫长征途。
2015年元旦,三人搬进了位于平海镇上店村户角的一处育苗场,正月初二那天,首批中华蛸幼体孵出,众人还来不及欢欣,一周后,幼苗大量死亡。
“那时我们犹如受了当头一棒,久久缓不过来。”朱友芳回忆道,但一个多月之后,三人惊喜地发现池中竟还有部分存活幼苗,他们铆足劲探究个中原因,并阴差阳错发现了一种适合作为中华蛸幼苗活饵料的生物。
犹如一束曙光照进湿冷的育苗场。此后的两年间,他们潜心专攻中华蛸幼苗饵料系列试验。“中华蛸由幼体浮游期向底栖转变过程中死亡率极高,我们在反复试验后发现,原来人工培育中华蛸苗种,最难的是饲料。不同阶段的苗种要喂养不同的饲料,才能提高成活率。”朱友芳说。
2018年春季,试验终于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朱友芳团队成功在一个玻璃钢桶中育出2613只中华蛸幼体,幼体由浮游期向底栖转变过程成活率为80.3%!这一成果顺利经过专家验收,并获得中华蛸全人工育苗技术2项发明专利、1项新型实用专利。
这期间,朱友芳还有一个新发现。“在莆田,春季培育出的苗种在经历夏季高温后会出现性早熟现象,100克左右就开始产卵,春季苗种不适合在当地海区养殖。”朱友芳说,自此,他们全部转向秋季育苗。
三人乘胜追击,2019年秋,他们以上一季人工繁育的苗种为亲体进行全人工育苗试验,一举获得成功并通过验收。2021年4月开始,三人转而进行中华蛸人工育苗养殖中试,随着人工配合饲料的投用,他们共育出中华蛸附底幼蛸114500只,其间采用人工饲料代替部分活饵料,使规模化育苗成为可能。这也意味着中华蛸苗种人工繁育正式由试验阶段步入中试阶段。
十年间的不懈探索
2022年底,朱友芳团队培育的一批中华蛸幼苗搬进了南日东岱海区的大网箱里,半年后的养殖存活率为44.2%,平均体重593克,其中最大体重达到1080克,证实“育苗技术已接近生产性育苗水平”。
“夏季福建海域水温高,中华蛸对温度又十分敏感,这期间,我们还选育了适合当地渔民养殖的耐高温品种。”朱友芳说。
2024年中试全面结束后,朱友芳团队基本建立了中华蛸全人工繁育技术体系,从亲本培育、受精卵孵化到幼体培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流程——国庆前后开始育苗,11月份下海区养殖,次年5月份收成,中华蛸就能长到1公斤多。
“搞育苗就是这样,每年只有当季那一次机会,错过就得再等一年。”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育苗试验,朱友芳对孵化条件、温度与孵化时间、幼体放养密度、饵料配比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南方多变的气候、沿海农村相对不稳定的供水供电条件,使得他一定要365天守在现场才安心。
在中华蛸育苗之路上出走半生,朱友芳仍未停歇脚步。“在省科技厅和莆田市科技局、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实现了中华蛸从实验室小规模试验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也为今后其他头足类海洋生物的繁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朱友芳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科研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向渔民、企业推广中华蛸规模化养殖技术,并探索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推动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