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丨深山里学航海?福建这所学校不一般
2025-02-19 11:38:58 来源:新福建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办航海教育一定要靠海吗? 深山里能学跳水吗? 1939年2月19日 福建的一个大山深处 一所航海学校正式开学 乍一听觉得不可思议 “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 图源:三明日报 实际上 它却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唯一一所 没有停办的水产航海专业学校 创造了远离海岸线办航海教育的世界奇迹 01 大山里的轮船实习 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日寇侵入,厦门沦陷,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师生安全危在旦夕,陈嘉庚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 1939年1月,集美学校的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各科脱离联合中学,组成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迁到三明大田。 大田集美水产航海教室集和堂现状 范其燎/摄 师生队伍浩浩荡荡而来,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村民在乡贤发动下,收起祖宗牌位,中断祭祖活动,腾出宗祠、民居43座,供给集美职校办学。 从海边搬到深山,海训项目如何开展? “均溪河水深不够,水流平缓,师生们在均溪河塔兜潭处挖深河道,利用杉木板建造跳水台,开展高台跳水游泳竞技活动。学校背后的仙廷山树木笔直,师生们砍掉枝丫,设立攀桅项目,模拟水上攀爬。他们还用绳索把厚厚的木板绑在树木两端设立浪木项目,让学生在木板上冲跑跳,模拟船在海浪中的情景,训练平衡力。”兼任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志愿服务宣讲员的范立洋介绍说。 学生们在均溪河进行跳水训练 资料图片 当时航海学校在大田共设立3处海训场,其中合剑滩和塔兜潭为水上海训场。水上海训场的授课内容有游泳、高台跳水、水上救生、舢板操作、信号联络等。 见到学生们上课的情景,村里的牧童取下头上的斗笠当舵轮,解下拴牛绳喊着“解缆”。七八头牛浩浩荡荡地走在村道上,到处飘荡着“左满舵”“右满舵”的童稚声。有村民忍不住笑着打趣,山里的孩子都成了“小船长”。 校董陈村牧旧居 郑宗栖/摄 越是条件艰苦,越是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从哪里来? “国家危难,母校内迁,尔等航海学有专长,可否回校任教,为母校分忧?”校友们回忆,这是校主陈嘉庚当年召唤集美学子到大田任教的电报内容。 俞文农积极响应号召。1930年8月,他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第5组毕业,后进入吴淞商船学校学习。上船工作后,因才华非凡,他被选任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万吨远洋巨轮船长。 航海学校内迁,他弃船上岸到大田执教,后出任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校长。 大田集美职校水产航海学校学生上课情景 资料图片 “当时在山区学航海,连大海都见不到哪有轮船实习?是俞老师用水银人造海平面,手把手教我们用六分仪观测天体。”俞文农的学生陈志渊回忆。 俞老师要求学生要像在船上那样认真操作,观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不得有一点马虎,观察动作必须敏捷。“因为在苍茫大海中,太阳露出云端的时间经常是短暂的,要迅速准确地观测,否则良机可能就稍纵即逝。” 陈嘉庚到大田县视察学校时与部分教师合影。图源: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没有教材,自己编;船舶模型制作没有钢板,用硬纸皮代替;没有铆钉改用细铁丝或者订书钉……“水上谈兵”有声有色,学校实行双语教育,学生学会用英语写航海日记、用英文和日文看航海图。 02 航海人才走向世界 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能砥砺意志、振奋精神,从逆境中锻炼出人才。 大田文史资料《集美职校在大田》记载,抗战胜利之时,集美水产航海职业学校的300多名毕业生接到母校通知,立即到厦门集中。 上船补实习4个月后,这批国家奇缺的人才便在大海上扬帆起航,成为中国航运事业的中坚力量。 水产航海学校毕业生合影 资料图片 抗战胜利后,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走出来的航海人才,有的到了台湾,有的在香港、澳门,有的到了东南亚国家,有的走向世界各地。 林宝水等人成为国际航线上的万吨远洋巨轮的船长;程鉴水先后到马来西亚帮略岛水产公司、台湾渔业公司任职,解放后回到集美母校任教;刘辛南在广东湛江港、宁波北仑深水码头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建成了百万吨专用船队…… 斗转星移,这所学校早已搬离大田,但其留下的印迹仍在影响着大田,影响着福建。 “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成为了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郑宗栖/摄 2011年,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 2012年,“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志愿服务队组建。 2017年,大田县成立“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 2020年,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 2023年,大田县把“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利用项目列入年度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沪明合作重点项目。 2024年,福建省侨联确定3家单位为第二批“福建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入选…… 青山巍巍,学村煌煌。八十余载光阴荏苒,那片曾见证航海教育奇迹的深山,正焕发崭新的生机,成为连接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平台。 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闽人智慧”编辑部出品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马丹凤 通讯员 林生钟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