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漳州三馆广场的创意花钟,是目前国内尺寸最大的户外时钟。(资料图片)
东南网2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李妙珠 通讯员 张小惠)
福建东南沿海,一座城市以“嘀嗒”声叩响了世界的大门。肇始于月港开埠,漳州用400多年时光,从效仿自鸣钟,到占据全球石英钟机芯产量的半壁江山,将钟表产业打磨成一张闪耀的中国名片。
近日,随着全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钟表技术委员会(ISO/TC114)年会接连落地漳州,这座有着“中国钟表名城”之称的城市再次成为全球钟表业瞩目的焦点。
肇始
月港开埠带来的舶来品
在漳州古城北入口,坐落着一台直径逾5米的巨大“花钟”,该钟钟盘以仿真草坪为底,中心为漳州水仙花造型,其中镶嵌时钟,创意十足,吸引了许多来此游玩的市民拍照留影。
去年3月,漳州在漳州古城、西湖生态园、上美湖公园、漳小鱼广场、漳州三馆广场等地,打造了9台创意花钟,彰显漳州独特的钟表文化魅力。
钟表是漳州的一张响亮名片。从精准而便利的计时工具到成为城市空间艺术品,漳州人对钟表的创意表达不断演变。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台自鸣钟作为贡品献给明万历皇帝,揭开了中国人使用机械时钟的序幕。在明《云间杂识》中曾记载:“西僧利玛窦做自鸣钟,以钢为之,一日十二时凡十二次鸣,子时一声,丑时二声,至亥时则其声十二。”
不同于日晷、刻漏、焚香等传统计时工具,西方机械表由于上发条后可以在整点自动报时,十分新颖有趣,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自鸣钟”,并称“秘不知其术”,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欢迎。
由此,钟表成为当时欧洲人与中国打交道的敲门砖。越来越多的“西洋钟”漂洋过海而来。
漳州人是从何时开始接触钟表的呢?在一些古籍中或可考证,最早可追溯到458年前的月港开埠时代。1567年,明朝在月港开放“洋市”,“准贩东西洋”。西方的烟草、甘薯以及自鸣钟等跟随着一艘艘大帆船,不断流入漳州。
作为明朝中后期唯一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港口,彼时的月港,百工鳞集、商店如林,十分壮观,一个个精巧的自鸣钟,也越洋而来,敲响了漳州的第一声钟响。
“漳州钟表业的发展与月港的海洋贸易密不可分。在当时,钟表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漳州市钟表同业公会名誉会长黄渊斌告诉记者,这些舶来的自鸣钟,在漳州的手工艺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们望向了机械时代。
尽管清初的海禁政策导致了月港的衰落,但漳州的手工艺人对钟表制造技艺的向往与追求一直延续了下来。
400年
从仿制、创新再到产业化
自传入以来,自鸣钟就受到当时达官贵族的青睐,彼时,漳州的能工巧匠将西洋钟拆解开来,对每一个零部件进行细致研究,逐步掌握齿轮转动、擒纵机构等核心技术,通过一双双巧手,打磨出一个个精密部件,分毫不差。
明朝万历时期,由福建人姚旅创作的《露书》中就记载:“近西域利玛窦作自鸣钟,更点甚明,今海澄人能效作。”表明了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漳州海澄就已经有本地人开始对自鸣钟进行仿制,并已获成功。在时间上,“漳钟”甚至早于“广钟”。
明崇祯的《海澄县志·物产》中提到,自鸣钟为贾舶来者,初以铁为之,命悬于梁,其中有机铁坠下垂自为动转,应时而鸣。后自大西来者乃以铜为之,可置几案,制作精巧,动机甚微,后漳人学制渐近自然,不须夷中物矣。
心灵手巧的工匠,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自鸣钟制作的诀窍,并不断对其原料、技术进行改进,并投入量产,把舶来品变成了自己的“土特产”。
“漳钟”的制造技艺,在时间的流转中愈发精进。进入清代,漳州制钟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制作微型自鸣钟闻名。
在仿制西洋钟的过程中,漳州工匠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结合自身的智慧和技艺,不断改进和创新。在实践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钟流派,并涌现出了一批技艺高超的钟表工匠,漳州也由此成为当时国内的钟表制造中心。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存有漳州人制造的微型自鸣钟。
在《清稗类抄》中,记载了清初一位名为孙细娘的钟表工匠,能够用手工的方式造出微型的自鸣钟,钟身高仅3.3厘米,报时也分毫不差;而清代的周亮工在《闽小记》中将龙溪(龙溪地属漳州)孙孺理一寸许之自鸣钟,称为闽中五绝技之一;乾隆时期的《福建通志》中,也有“漳浦人赵彦衡,有巧思,能作指南针、自鸣钟”的记载。
诚然,如今古籍中对于漳州钟表工匠的记载甚少,但通过只言片语,我们也可窥见明清时期漳州钟表制造技艺的高超,这一方面说明了漳州是当时福建钟表手工制造业的集中地,另一方面也明确了福建的钟表制造起源于明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机械钟表制造的重要地区。
真正迎来自己的钟表时代,漳州用了400年时间。
20世纪70年代末,漳州国营钟表厂诞生,为当时国家轻工部确定的全国五个钟表定点生产企业之一,这也是漳州钟表产业化的开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钟成为家庭生活必备品,石英钟的市场潜力巨大。漳州国营钟表厂利用沿海优势,直接进口日本机芯进行成品钟组装,低廉的价格和可靠的质量,吸引了全国石英钟经销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漳州大街小巷的三轮车座箱上都写着‘石英钟’三字,市区20余万人口,从事石英钟组装、加工等钟表生产的从业者超过3万人。”黄渊斌说,改革开放后,漳州民营钟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高峰时,全市注册的钟表厂有200多家。
从大航海时代走来,漳州钟表发端于西方技术,扎根于本土。“钟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见证了中西方在科技、文化、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其代表的互鉴、交流理念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渊斌说。
出海
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就在漳州钟表畅销国内市场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漳州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国际大市场。
曾经越洋而来的舶来品,在新的时代,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
“漳州钟表性价比高且质量过硬。”今年59岁的黄渊斌,是漳州钟表出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句话道出漳州钟表的制胜秘诀。
大学毕业后,黄渊斌被分配到漳州市轻工业进出口公司从事外贸业务。1989年,他带着漳州生产的石英钟参加广交会。
“国外钟表技术比我们先进,怎么出口?”当黄渊斌将漳州的石英钟在展示柜摆放出来后,便遭到同行的质疑。参会的第二年,他才接到第一笔海外订单——英国客商订购3200只石英闹钟,每只定价超3美元。这也是漳州石英钟出口的第一笔订单。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内销竞争激烈,海外市场成了漳州钟表企业的新出路。漳州钟表产业就此走上了内销转出口的转型发展之路。
漳州市恒丽电子有限公司是当地首批内销转外销的钟表企业之一。1999年,企业通过出口扭亏为盈,单月可出口石英闹钟240万只、石英挂钟60万只。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漳州钟表企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1998年,福建华艺钟表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出第一颗石英钟机芯,结束了机芯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漳州钟表产业链最后一块拼图。
2003年,漳州市恒丽电子有限公司开始从时钟进军手表领域,并一改代工生产模式,创立自主品牌。其主打商标MOVEBEST先后在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注册、推广。勇闯海外市场,让漳州钟表产业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期。
在打破了技术壁垒之后,漳州的钟表人靠着坚守和努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2012年,由恒丽主导起草的ISO13074《指针式石英钟——机芯与指针的配合尺寸》国际标准发布,首次将中国石英钟的尺寸规范写入全球标准体系,直接打破国际贸易壁垒,让由漳州指定的钟表尺寸成为全球时钟尺寸的“通用语言”。此后十年,漳州钟表企业以“标准即竞争力”为共识,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2024年,漳州钟表行业已拥有ISO/TC114注册专家3名(占中国籍专家总数的21%),10家企业成为全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40余项,覆盖机芯精度、环保材料、智能穿戴等前沿领域。
“通过成为标准制定者,漳州的钟表企业不仅填补了国际标准的空白,更通过技术反哺推动全球行业升级,在新时代海丝之路上大放异彩。”励创海丝(福建)钟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放说。
企业在前端发力,政府则为产业发展不断加码利好。2018年,漳州市出台《扶持钟表产业转型升级八条措施》,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对主导国际标准的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龙文区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围绕标准制定需求引入精密制造、智能穿戴等上下游企业,形成“标准引领—技术转化—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202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钟表技术委员会(ISO/TC114)年会首次落户漳州,来自世界各国的“钟表大拿”将齐聚漳州,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标准话语权”已获得全球认可。
从大航海时代走来的漳州钟表,在新时代扬起了出海的船帆,以昂扬的姿态抢占国际市场。如今,漳州拥有钟表产业产值约70亿元,外销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石英钟和石英机芯生产销售基地,石英钟配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全球每3只石英钟,就有1只来自漳州,从北欧极光下的挂钟到东南亚街头的闹钟,都能找到漳州制造的精准脉搏。
2024年,主打出口的恒丽电子公司,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拓展,海外新兴市场的订单增长迅速,仅凭智能手表的出口额便逆势增长30%。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打造漳州钟表自己的国际品牌,让‘漳钟’响彻世界。”恒丽电子公司董事长邵跃明说。
跟随着月港船帆的点滴钟响,漳州钟表终于在世界上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回音。百年沧桑巨变,当“漳州时间”成为全球钟表的基准刻度,中国制造的故事正书写着新的篇章。
听海
师夷长技 洋为中用
□范陈春
时光的潮汐温柔地轻拍着海岸,漳州的钟声在风中悠悠回荡。
齿轮缓缓转动,指针悄然交错。这一刻,东方的深邃智慧与西方的精湛技艺,在表盘上奇妙相遇。它们交融汇聚,幻化成一片无垠的海,最终凝练成熠熠生辉的海丝之光。
回溯到450多年前,第一只西洋自鸣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经漳州月港踏入中华大地。彼时,月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恰似一扇敞开的大门,热忱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奇事物。自鸣钟的到来,带来西方先进的钟表制造技术,其复杂精密的机械构造、精准的计时原理,令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这一契机,也为漳州钟表文化的发展埋下希望的种子,自此开启了“漳州钟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历史篇章。
古往今来,时间始终是人类共同探索的命题。中国古代的日晷、刻漏,与西方的机械钟表,虽然形式大相径庭,却都承载着人类对时间的敬畏与执着探索。月港的浪潮,不仅带来先进计时工艺,更将开放与包容的种子,深深植入漳州钟表的灵魂深处。
漳州本地工匠凭借对传统技艺的深刻理解和对创新的敏锐嗅觉,在吸收西方技术的同时,巧妙融入东方文化元素。外观设计上,融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书画艺术,让钟表不再只是冰冷计时工具,而是蜕变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制作工艺上,借鉴传统木雕、陶瓷等工艺,赋予钟表外壳温润质感与独特纹理,使其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这种中西合璧的创新,不仅是技术的交流,更是文化的深度互鉴,让漳州钟表在世界钟表之林独树一帜。它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017年,福建省海丝钟表博物馆在漳州盛大开馆,通过300多件(套)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钟表、配件和工具,全方位展示世界钟表文化。2023年,漳州恒丽钟表工业园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让游客在参观钟表生产过程、了解钟表文化的同时,深刻感受海洋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完美融合。
如今,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英钟和石英机芯生产、销售基地。全球每3只石英钟,就有1只来自漳州。漳州的指针式石英钟机芯生产量占全球的60%以上,部分钟表零配件的全球占有率高达90%。
漳州钟表产业的蓬勃发展启示我们,不同文化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当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和融合其他先进文化时,就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文化成果。同时,文化的边界在交流中逐渐模糊,但文化的独特性却愈发珍贵。漳州钟表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既拥抱世界,又坚守自我。它用齿轮的转动,连接起东西方的文明;用光影的交织,描绘出人类共同的未来。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新时代,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远超以往,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交织出多元色彩。汇海融光、交流互鉴,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未来,漳州钟表应继续深挖海洋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代精神相结合,打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钟表产品,在全球钟表市场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中国钟表名城”的名片更加响亮。
时光的潮汐依旧在涌动,在这片无垠的海上,让我们共同书写时间的诗篇。
游客参观海丝钟表博物馆。(资料图片)
全国钟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度技术交流活动暨六届四次会议在漳州举办。(资料图片)
漳州生产的创意钟。李妙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