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埔水质净化厂上的共享空间“古楼·悦动园”(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2月22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傅韬旭 报业集团记者 陈挺)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白鹭翩跹;头顶,一架架飞机划过碧蓝长空;脚下,观景水系在网红风格的休闲设施中蜿蜒……近日,在厦门“花屿·悦海园”,市民汪美琪举起手中的自拍杆,定格下人景相融的美好瞬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集观景、休闲、运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共享空间,竟是厦门高崎水质净化厂的一部分。改变源于厦门市政集团所属厦门市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市政环科”)创新实践“地下治污 地上造绿”模式,在高崎、前埔两座水质净化厂利用污水处理箱体上盖绿化空间,分别打造“花屿·悦海园”“古楼·悦动园”两处生态共享空间,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开园,是全省首个污水处理厂上盖共享空间嵌入式体育场地。这也是厦门市委市政府202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从臭气熏天、噪声扰民的污水处理厂到“人水和谐”的生态共享空间,背后有何“秘诀”?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方寸之间见智慧
走进高崎水质净化厂,只见这里构建起了一座“活”的绿色生态综合体——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及其管道铺设于地下,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里完成污染物处理;中间层应用智慧运管平台,将相关数据接入物联网,设备运行实现集中化、自动化,运营管理更高效、更精准。
据介绍,高崎水质净化厂采用半地下集约式建设形式,前埔水质净化厂依据地势采用自西向东由全地下向半地下式过渡的污水处理箱体结构,通过向地下要空间,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厦门本岛的土地资源稀缺,过去的污水处理装置和运营管理空间‘各自为政’,占地面积较大。”厦门市政环科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炬表示,在新改扩建污水厂时,厦门市政环科坚持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新设计的污水处理箱体结构将城市功能、运营维护、污水处理三大功能上下叠合,从空间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前埔水质净化厂位于居民密集区,回忆往昔,住在附近的居民杜亚美记忆犹新:“过去不仅没有绿地,附近还常常伴随着臭味和噪声,大家都对这里避而远之。”
“新改扩建项目完成后,两座水质净化厂的臭气浓度和噪声分贝远低于国家规定限值,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污水厂的刻板印象。”厦门市政环科工程负责人廖薇介绍,由于主要处理设施及设备操作层布置在地埋一体化箱体内,有效隔绝了臭气散逸和噪声污染,并在除臭方面采用先进除臭系统,通过臭气产生隔断源密闭、臭气负压集中收集处理减少臭气;噪声方面采用全流程音降噪处理,降低噪声排放强度。
释放生态效益的叠加效应。在“花屿·悦海园”,流水潺潺的观景水系为上盖空间增添秀美风光。依托水质净化厂成熟的处理工艺及再生水配套管网系统,高崎、前埔两座水质净化厂均实现再生水自用,反哺上盖空间及周边的绿化浇灌。高崎水质净化厂绿化率达59.38%,前埔水质净化厂绿化率超40%。
据悉,前埔水质净化厂三期扩建项目仅用地9.85公顷,实现30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和约6.5公顷的生态共享空间;高崎水质厂一期建设项目用地8.36公顷,实现20万吨/日的处理规模,创造约5公顷的生态共享空间。
盘活空间更惠民
不只“长出”绿地,上盖空间怎样才能更惠民?
“高崎水质净化厂拥有独特的滨海风光和观赏飞机起降的视角,为了将稀缺的景观资源带给市民游客,我们因地制宜利用上盖空间原有设施进行观景的改造升级。”厦门市政环科高崎水质净化厂副厂长王艳介绍,改造项目在向海面打造了一条玻璃式观景长廊,并在靠近海岸带的3个通风井上加盖了3个玻璃观景台,将电梯塔楼创新改造为网红风格的飞机观摩平台,更好地满足了市民游客观景休闲、摄影拍照的出行需求。
摄影爱好者叶逸鑫爬上观景台,架起相机,镜头里的飞机掠过绚烂的夕阳余晖,网红观景塔楼“漫步云端”上人头攒动,家长带着孩子在戏沙池堆砌城堡……步入“花屿·悦海园”,一幅幅人景和谐的画面跃然眼前。
“‘古楼·悦动园’不仅离家近,而且铺的是专业橡胶跑道,园区大门连接城市道路,真是家门口的运动场!”刚结束一轮跑步锻炼的市民许少樟说。
据悉,前埔水质净化厂上盖空间共设置2个七人制足球场、2个五人制足球场、2个篮球场,修建有600米环形跑步道以及市民健身广场;高崎水质净化厂则利用污泥处理厂上盖空间新建2个篮球场,嵌入式体育场地的建设,充分盘活了污水处理厂上盖空间,让民众尽享健身红利。
截至目前,“古楼·悦动园”上盖空间的足球场已接受20场来自市民预定的比赛,共承接41场公益足球比赛。
“下一步,厦门市政环科将根据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充分借鉴高崎、前埔水质净化厂上盖共享空间的建设运营经验,在具备市民需求和实施条件的岛外水质净化厂打造更多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空间。”王永炬表示。
记者手记
把“生态负资产”转化为绿色福利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傅韬旭
治污还置绿,置绿更惠民。厦门创新打造水质净化厂上盖生态共享空间,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密码——技术革新与民生温度相融共生,方能破解现代城市生态治理的“不可能三角”。
水质净化厂把“生态负资产”转化为“绿色综合体”,叠合生产、生态、城市功能,让每平方米土地承载了治污效能、绿色低碳与民生福祉三重价值,为高密度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治理样板。
前埔水质净化厂屋顶足球场上运动员射门的剪影,与高崎水质净化厂飞机观摩平台上定格夕阳的镜头,共同诉说着更深层的逻辑——当治污工程从“躲着走的污染源”转变为“可感可享的惠民”,市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便从“被动接受”上升为“主动拥抱”。这种情感共鸣,正是破解“邻避”困境的关键钥匙。
水质净化厂是每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厦门“地下治污净水,地上造绿惠民”这一模式或对各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但业内人士认为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模式推广要避免“千园一面”,需探寻差异化建设机制,例如滨海城市,可强化亲水观景特色等;二是借鉴模式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紧跟“民声”走,推动厦门“盆景”变为更多地方的“风景”,让更多群众在绿色发展中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