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2024年“麒麟杯”全国社区运动会垒球比赛总决赛暨全国慢投垒球健康赢活动总决赛在平潭举行。图为福信棒垒球队教练杨曜泽(中)指导队员赛前热身。(资料图片)福建日报记者 张永定 摄
东南网2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昭 郑雨萱)12名棒球少年通过艰苦特训,从懵懂“小白”跌跌撞撞一路成长,最终在赛场上挥棒成风……近日,一档在平潭录制的棒球类综艺节目《超棒的我们》,促成当地再度因棒球这项热血运动火爆“出圈”。
2025年,平潭将举办第三十一届亚洲棒球锦标赛,昭示着平潭这座曾经对棒垒球运动稍显陌生的海岛城市,正以迅猛之势崛起为棒垒球运动的新高地。
在许多游客眼中,蓝眼泪是平潭的“IP”,而在不少棒球爱好者看来,海风、晴空和球场,才是平潭最美的风景线。这项运动的兴起,正成为连接两岸、传递友谊的桥梁,激励着更多人勇敢追梦、挑战自我。
选择:“白纸作画”的专注热爱
“态度要拿出来!”“打球不要随便啦!”在场外坐镇指挥的教练杨曜泽,时常比场上队员还要激动。
常年在球场风吹日晒,他和所有球员一样面庞黝黑发亮,唯有一口浓浓的“台湾腔”,才能把他和本土教练区分开来。
生长在台湾嘉义的杨曜泽年龄不到30岁,却与棒球结缘20年。
在台湾,棒球运动普及率很高。1969年,台湾拿到世界青少年棒球赛冠军,这支冠军队伍就来自嘉义。
耳濡目染加上勤勉练习,杨曜泽一路以棒球特长生身份读到大学毕业,早已坚定地选择棒球作为终生事业。然而,因为棒球来到平潭,却在他的意料之外。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潭考察时,亲自为平潭擘画了“一岛两窗三区”的战略蓝图。近年来,平潭积极打造品牌赛事活力岛,2015年正式建成能够同时容纳近5000名看台观众的平潭垒球馆,填补了省内棒垒球大型赛事场所的空缺。2018年开始,平潭在全域推广普及棒垒球运动。隔海相望的台湾,棒球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正好能够为平潭发展棒垒球赛事、培养后备人才提供助力。
机缘巧合下,2019年,杨曜泽经过朋友的推荐,来到平潭执教。彼时平潭棒垒球运动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台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当时福建正在规划发展棒垒球运动,这为我们来自台湾的棒球教练提供了发展机会和平台。”杨曜泽此前任职于多家俱乐部,但在平潭带棒球队,是一个“在白纸上作画”的过程,对他来说,更像是专注地干一番事业,既有憧憬,更是挑战。
因为棒球来到平潭的,还有龙岩连城人黄耿明。
龙岩连城是福建省内较早发展棒垒球产业的地区。上初中时,黄耿明在操场上目睹了学校棒球队的训练后,便一发不可收地迷上了这项运动。
“想要打好棒球就得不停地练,今天练、明天练、天天练,练到一个动作发力对了,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黄耿明说,棒球训练极其辛苦,一开始出于对学业的顾虑,家里人并不理解和支持,但他依旧坚持心中热爱,从未放弃。
2022年高考后,黄耿明了解到位于平潭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一支很强的棒垒球队,便孤注一掷将所有的志愿都填上了这所学校,最终如愿来到了平潭。
2024年8月,总投资39亿元的平潭棒球公园建成,可承接职业赛和非职业赛、全类别赛,成为大型国际赛事又一理想场地,为平潭棒垒球发展“叠加buff”。
在一颗小球的牵引下,一群素昧平生的年轻人,怀揣热爱相聚到了平潭,掀起海岛层层涟漪。
融合:棒球为“媒”的两岸情谊
“这里离台湾很近,环境气候文化都与台湾相似,很容易适应,回家也方便。”杨曜泽骑着电动自行车熟练穿行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俨然已是“在地人”。
对于平潭棒垒球的“初印象”,杨曜泽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全区只有一支棒垒球队,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棒球,打的还是T-ball(指儿童简易棒球或软式垒球)。”杨曜泽说。
台湾教练的到来,不仅给平潭带来更加专业的技术理念,推动当地棒垒球运动发展,也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轨迹,平潭棒垒球协会会长李必凤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讲起棒垒球,李必凤可谓竹筒倒豆、如数家珍,然而在2018年以前,他甚至从未接触过这项运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必凤认识了两名来平潭执教的台湾教练,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下子就爱上了棒垒球!”原本练习田径的他开始改打棒垒球,还把兴趣变成了工作。
“各项赛事的成功举办,为平潭带来了城市热度。但作为小众运动项目,要发展还需要‘后劲’。”李必凤说。
这些年,李必凤致力于壮大棒垒球队伍,他的身影时常奔走于校园和赛事上,普及知识、推广培训、挖掘苗子……这几年,棒垒球运动已进入平潭25所中小学,覆盖面达60%~70%,吸引超千名学生体验学习。
“棒垒球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李必凤的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全是比赛现场、球队风采、赛事宣传,每一条都与棒垒球运动有关。
在工作中,李必凤深刻感受到,平潭与台湾等地的球队联系越来越紧密,走得更亲更近了。
2018年至今,平潭先后引进10名台湾教练,已成功举办“麒麟杯”海峡两岸青少年棒球冠军赛、海峡两岸棒球交流赛、闽台青少年棒球邀请赛等两岸棒垒球品牌赛事,吸引300余名台湾地区运动员和10余名台湾地区裁判员来平潭参赛。在台湾教练的带领下,平潭棒垒球队伍在国内斩获了诸多荣誉。
近期,又有不少利好消息传来。平潭正计划编制出台关于发展棒垒球运动的扶持政策,在台湾地区教练员和运动员引进、台湾体育从业人员交流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建设棒垒球运动人才共享中心,探索闽台体育融合发展新路。
“在这里,舞台更大,机会更多。”坐在福信棒垒球队的训练室里,杨曜泽的身边摆放的全是球队这几年打比赛的奖杯。在他看来,越是基础弱,就越有发展的空间。
“现在打比赛的场地越来越好,球队也越来越多。”杨曜泽指了指眼前的发球机说,“你看,学校很支持我们,光是发球机就配了两台,这已经是半职业队的装备水平。”
一边是明明白白的利好政策,另一边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
球场上,作为主教练,杨曜泽传授技术、战术,球场之外,他更关注每个队员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和队员们的感情日益深厚。
“和他们在一起,我更像是一位兄长。”在平潭工作生活5年后,杨曜泽觉得和这里分不开了,“放假回台湾,总是没多久就想回来”。
以棒垒球运动为抓手,两岸的体育交流逐渐深入。当前,平潭正积极对接亚垒联、中棒协、中垒协等,推动与省级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合作,打造棒垒球项目对台合作窗口,进一步吸引台湾教练员、运动员来岚参赛。
见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棒球为“媒”的两岸情谊,还在不断加深、愈发绵长。
传承:追梦路上的棒球精神
屏息凝神——
赛场上似乎空气凝结。身穿“福信学院”26号球衣的黄耿明挥动球棒,目光紧随投手投球的抛物线。
“砰!”一声干脆利落的击球声响,橙黄色的垒球以惊人的速度划破空气,高高飞过球场上空,越出围栏,平稳落地。
一个漂亮的全垒打!场边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黄耿明抛下球棒,绕场奔跑一圈,高举双臂,和队友们一一击掌。
挥杆、击球、奔跑……对于黄耿明而言,已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连续两届荣膺全国大学生棒垒球赛最佳投手称号的他,一上场就是球队绝对的“灵魂”人物。
好的技术需要加倍付出。作为一支业余球队,福信棒垒球队的训练强度很高,每周训练时间长达数十个小时。到了暑假,正值赛期,球队更是从早到晚全时段覆盖训练,停不下来。每学年,总有不少新生报名加入棒垒球队,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没有教练系统专业的指导和高强度的训练,我们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黄耿明说,上了大学后,得益于台湾教练在技术动作和比赛理念上的“加持”,他的棒垒球技战术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如今,马上就要毕业的他,也成为一名棒垒球教练。在大三实习期间,他已经兼任厦门一家棒球培训中心助教和泉州一所私立中学棒垒球队主教练。
“如果他们能带出几个冠军来,我也觉得脸上有光啊!”看着曾经的徒弟成为新一代的棒垒球教练,杨曜泽对这种“衣钵传承”十分欣慰。
福建棒垒球教练较少,请外地教练成本高,要想让这项运动向下扎根,就要壮大本地基层教练队伍,再由他们进一步推广这项运动。如今,像黄耿明这样的“教二代”已有不少。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平潭已培养了100多名棒垒球教练,棒垒球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区共有56支棒垒球队伍,其中青少年队伍36支、机关单位队伍17支、台胞代表队伍1支、社会组织队伍2支,棒垒球运动逐渐成为平潭的一张新名片。
把自己的未来继续和棒垒球深度“绑定”,是黄耿明早早就立下的决心。
未来,平潭将以打造亚洲顶级的棒垒球比赛和训练中心为目标,全力推动棒垒球运动发展,这也为更多人带去了无限可能。
“我想要帮助有棒垒球梦想的孩子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径,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不断挑战自我。”黄耿明希望,在他们的带动下,能有更多人接触、参与棒垒球运动,让这项运动从一个相对小众的项目,逐渐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顶过酷暑,淋过大雨,被击败过,也欢呼过,在杨曜泽看来,这些孩子都是靠着热爱坚持下来的。“棒垒球运动最大的魅力是锻炼队员们的意志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杨曜泽说,“打球不可能打一辈子,但是从棒垒球上学到的这些精神和能力,他们会受益终身。”
扫一扫,看我在平潭打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