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利军在查看节水抗旱稻长势。
胡长春(左二)在称量“旱优8200”。
东南网2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陈震 文/图)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合盛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长春和上游制种公司商讨今年的制种规划,确定种子品种和规模等。去年,他在建宁县种植的2000多亩节水抗旱稻种子——“旱优8200”,已经在菲律宾实现丰收。
“建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大量专业制种户,让我结下近20年的‘沪明情’,也由此推动建宁种业走出国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介绍。
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建宁种业如何在20年时间里一步步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日前,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强强携手
研发缺水也能长的稻种
建宁县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制种行业就开始起步发展。建宁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境内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将1.3万公顷耕地划分成高低错落的田块。得益于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这里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的沃土。
2001年之前,罗利军还在浙江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上班。20世纪90年代,他在我国首次采用三系法育成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稻“协优413”等,获得籼粳稻杂交的国家发明专利。1998年,彼时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罗利军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萌生了转变研究领域的想法。
“文章中提到,当时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而水稻生产又占农业的70%,但我们又是缺水大国,我就想能不能够让水稻在缺水的条件下也能生长。”罗利军说。
2001年,罗利军及其团队来到上海,负责即将建成的上海农业基因库。2002年7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成立,负责管理运行该基因库,罗利军也担任首席科学家。
彼时,作为制种经纪人的胡长春频繁来往于湖北、安徽等地,寻求优质制种品种,对建宁成熟的制种水平、优越的区位优势也早有耳闻。经人介绍,罗利军与胡长春见面结识,互相交流想法之后一拍即合,携手开展节水抗旱稻的试种,并由此开启20多年的合作。
通过努力,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节水抗旱稻组合在上海诞生。2008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胡长春等制种经纪人达成合作,经过多次尝试,在找区域、找海拔、找季节、找时段这四个步骤都匹配后,成功在建宁实现节水抗旱稻制种。
“刚开始,试种面积只有50亩,试种难度大,品种不稳定,地块选择以及播种、育秧、授粉时间等不确定,导致产量很低,只有100多公斤,相比非节水抗旱稻200公斤的产量还有不小差距。”胡长春说。
罗利军团队不断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分析土壤状况,提供改良建议,优化土壤条件,不断优化节水抗旱稻种。从最早推广种植的“旱优73”,到“旱优3015”“沪优549”,再到现在的“旱优8200”等,产量不断提升。
10多年来,节水抗旱稻在建宁县及周边生产种子超过1500万公斤,产值近3亿元,制种农户较常规水稻种植增收超2000元/亩,为革命老区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极大贡献。
沪明合作
构建高度互补的关系
“5月播种,8月收割,制种的每个环节,罗教授团队都会给予我们专业指导,带领我们攻克节水抗旱稻制种难关。”除了自己制种,胡长春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制种经纪人。他管理着2000多户制种户,制种面积约2万亩,其中近3000亩为节水抗旱稻。
2023年,在建宁县政府的支持下,“罗利军节水抗旱稻工作室”成立,成为节水抗旱稻的又一个策源基地、科研试验基地。“工作室的成立,为节水抗旱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罗利军说道。
罗利军节水抗旱稻工作室在建宁的落户,体现了沪明合作、科技兴农的宗旨,进一步实现上海科研创新和人才技术资源与建宁县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等要素的有机融合。
罗利军告诉记者,上海和三明在种业方面是高度互补的关系。“上海农业生产的地域很小,水稻种植面积一共就100多万亩,而且很多都是由外地人耕种,但是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强。”
研发在上海,制种在三明,种子收成后发往全国各地,最后产出水稻中的一部分再供应上海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沪明之间实现水稻育种制种的紧密协作和良性循环。目前,全国每10粒水稻种子就有1粒来自建宁,每5粒就有1粒是节水抗旱稻。
目前,节水抗旱稻不仅在全国推广,还在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相继开展试种示范,产量要比当地品种增加50%到100%。
“乌干达种植面积最大,累计超过12万亩;最早合作是肯尼亚;最远出口是博兹瓦纳;累计出口最多是巴基斯坦……”谈起节水抗旱稻种的足迹,罗利军如数家珍。
“我们的稻种在乌干达、布隆迪、越南、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家都已经拿到了审定证书并实现商品化。”罗利军骄傲地说道,前段时间,印尼国家谷物研究所又给他发来喜讯,告知有两个品种在当地通过审定。建宁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正在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