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科学体重管理,中西医这样建议

2025-03-31 09:37:16 作者:潘园园 黄小英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3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潘园园 黄小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热议话题。国家卫健委负责人在记者会上介绍,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致病因素跟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去年16个部门启动了“体重管理年”,实施首期三年体重管理行动。

如何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推动慢性病防控的“大工程”?近日,记者到多家医疗机构的体重管理门诊采访。

西医:关注代谢健康

“这一盘豌豆有25克,热量是90千卡,跟这盘15克的花生米热量是一样的。”日前,记者走进漳州市医院临床营养科减重门诊,科室主任邱进寿拿着食物模型,正在为患者讲解如何合理控制饮食。

“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是多种慢性病的隐形推手。”邱进寿介绍,作为国家首批临床营养科建设试点单位,漳州市医院自2019年起率先开展医学营养减重相关工作。他坦言,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肥胖引发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激增。据统计,漳州市医院减重门诊接诊案例中,约60%存在高血压、高尿酸等代谢综合征。

“BMI(身体质量指数)≥28就属于肥胖,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的减重门诊进行医学评估和治疗。”邱进寿提醒,体重管理不是一味掉秤,更应该关注的是代谢健康。目前,减重门诊的目标人群并不是“想瘦几斤”的普通群体,而是聚焦病理性肥胖、代谢异常群体及特殊健康需求群体这三类人群。“比如,曾有一名BMI达32的肥胖患者前来就诊,经检查发现为垂体瘤引发的激素紊乱,转至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解除病因后体重自然逐渐回落。”

“导致肥胖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多学科进行会诊。”邱进寿介绍,医院临床营养科组建体重管理多学科门诊,联合内分泌科、胃肠外科、临床心理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等9个学科专家,为超重、肥胖人群提供科学的个体化干预方案。

据悉,目前漳州市医院采取的减重治疗方法主要有四种:通过切除部分胃使食量变小、打针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运动调整等。

“体重管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盲目追求‘速成’。”邱进寿强调,医学减重的目的在于“减重不减健康”,不能一味追求速度。

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才是体重管理硬道理。邱进寿建议,在饮食习惯调整方面,要少油清淡,细嚼慢咽,一口咀嚼20次;改变进食顺序,先吃青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不喝浓汤;不熬夜,不久坐,养成运动习惯等。

中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刮痧、按摩、针灸、穴位埋线疗法……眼下,中医疗法也成为不少体重管理门诊的法宝。

42岁的柯女士生完小孩后,体重一度达到75公斤。去年底,她来到漳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根据柯女士的脉象、舌苔情况,中医辨证为脾肾虚弱导致水湿运化不通畅,在体内形成痰湿,痰湿堆积加重身体肥胖。于是采用穴位埋线法健脾利湿,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柯女士在日常生活中也坚持爬山、跑步,3个月后,柯女士体重下降了13公斤。

“体重管理多学科门诊涵盖了脾胃科、针灸科和糖尿病肾病科。”漳州市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方云添介绍,中医院采用中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疗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外治包括刮痧、按摩、针灸、穴位埋线疗法等,内治主要通过中药、膏方来调理患者的体质。针对一些肥胖伴有脂肪肝、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协同相关科室进行药物干预。

“《黄帝内经》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漳州市中医院脾胃科主治医师黄国榕说,减重也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过程。

据介绍,养护好肝有利于帮助人体调节胆固醇的生产和代谢,加快人体毒素排出,也有助于达到减脂的效果。在中医理论中,肝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因此春季是养护肝脏的“黄金时期”。子时和丑时(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脏排毒最佳时间,因此养肝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熬夜。

同时,调节情绪也很重要。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所谓“怒伤肝”,即长期精神抑郁或暴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容易出现胃痛、胃胀、乳腺增生、脂肪肝等病症。情绪不舒畅时应寻找良好的途径宣泄,比如与朋友诉说,或听听舒缓平和的音乐,保持身心愉悦。

黄国榕还建议,体重管理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适当的运动方式,促进气血运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