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的福州铜盘小学大课间,学生在跑步。
东南网4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林蔚 通讯员 谢赟星)
去年9月,福建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课间活动管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鼓励各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活动,丰富课间活动内容。
在学生数量多、场地空间少的客观条件下,如何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课间、健康成长?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福州市鼓楼区近年来积极破解时空有限的难题,创新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
“2D→3D”,拓展的不仅是空间
乌山脚下、黎明湖畔的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场校区和鼓楼区其他学校一样面临着校园空间有限的难题,因其位于市区核心地段,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可当你从乌山支路进入学校,会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重构后的全场景运动生态校园——
一进校门,富有童趣的地面游戏就在眼前铺展开来;彩虹色环保涂料绘制的绳梯区成为跑道前的热身区域;精准测量设计的立定跳远、滑步等专业训练区域与游戏区交相辉映;为充分利用空间,室内一楼的大理石地面也绘上了“萝卜蹲”、跳房子的图样……
传统的校园何以变身露天运动馆?“这是由体育老师设计,计算机老师画图纸完成的。”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场校区江海洋副校长称这是“2D→3D”的空间拓展,“我们查了很多资料,然后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再买来环保漆自己动手绘制。”
不仅是校内,该校还突破校园物理边界,将校外的黎明湖公园也科学规划进“双场景运动圈”。“大课间是每天的最后一节课,有时在校内,有时在校外的黎明湖公园。公园微风拂面,花草香阵阵,我们感到很放松。”今年五年级的兰浩辰、董含伊和叶君彦欢快地告诉记者。
鼓楼第三实验小学(洪山小学)曾经也在开展课间活动上受困于空间有限。但现在该校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已经成了鼓楼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孩子们参加大课间蹦床的欢乐视频“刷屏”众多家长老师的朋友圈。
为什么选择蹦床作为开展阳光大课间的项目?“蹦床每个孩子都可以练。我们从体、音、美教学三个维度综合考虑设计了4套蹦床操,孩子们可以在操场、走廊练操,也可以回家照着老师录制好的视频练操。”鼓楼第三实验小学韩金益老师详细解释,“我们在蹦床操中既加入体适能训练动作,又融入舞蹈元素,再配上欢快的音乐,好练又好看。这都是为了让运动成为每个孩子的终身习惯。”
大课间,“玩转”的不只是时间
“丁零零……”伴随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开心地涌向操场——篮球和蹦床成为最多人玩的两个体育项目。据了解,鼓楼第三实验小学现有60张蹦床和200个篮球,而这两项体育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们不觉枯燥辛苦,而且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
鼓楼第三实验小学校长鲍奇鸣告诉记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多,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点。”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户外锻炼,这一当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鼓楼第三实验小学同样存在。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阳光大课间开展特色体育运动大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们作为老师,最欣慰的是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提升了。”鲍奇鸣说,开展阳光大课间两年多来,学生们的体测指数普遍提升,而且在鼓楼区校际运动会中的团体成绩排名实现质的提高。
事实上,阳光大课间不只让孩子们“玩”得尽兴,更培养起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鼓楼第二实验小学(铜盘中心小学)四年级的陈诗语就感受到阳光大课间活动让自己的学习效率更高了。“她每天在学校都能把作业写完。从一年级入校开始学习军体拳,到现在越打越好了,身姿也更加挺拔。”陈诗语的妈妈蔡剑霞提起女儿这些年的健康成长频频“点赞”,“现在一放学回家,就拉着我和弟弟一起跟她学打军体拳。”
军体拳是鼓楼第二实验小学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的一项特色内容。曾经参加过两次国庆阅兵的老兵谭永文,两年前因为工作调动,孩子从外地来榕就读鼓楼第二实验小学。他说:“上学没多久,孩子回家就会有模有样地表演课间学到的军体拳,很欣喜。”近年来,该校积极引用周边丰富的部队资源,将军事训练元素融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开展军姿训练、军体拳、跑操、足球、体适能、韵律操、跳绳等项目,打造“铜小兵阳光体育运动”,还被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称号。
“传承军人优良作风,培养严格的纪律性和坚强的意志力。”该校党支部书记林生介绍,国旗班和军训是学校的教育特色,还曾与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斯潘古尔边防连开展“同升一面国旗”活动。
在鼓楼区,像这样破解难题,让阳光洒进孩子们大课间的学校还有很多。
鼓楼区政协副主席、鼓楼区教育局局长叶艺芳说:“全区各校均能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今年在部分学校试点延长课间至15分钟,通过科学规划时间、优化场地资源、创新活动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尽情享受阳光大课间的乐趣,增强体质、激发活力、健康成长。”
福州铜盘小学大课间,低年级的学生在做原地高抬腿。
在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场校区,学生按照地上的图标进行综合锻炼。
福州洪山小学课间,蹦床社团的学生在训练。
本专栏图片均由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