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中的灯舞“龙鱼戏”
2025-04-08 09:42:33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灯舞龙鱼戏 (资料图片) 作为朱子理学文化的独特产物之一,灯舞“龙鱼戏”因诞生地五夫镇(在今武夷山市)以传统农业耕种为主,人民在辛勤劳作中催生出这一民俗艺术,其内涵同汉乐府诗《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表达的情感一致,体现村民劳作采莲时欢快愉悦、风调雨顺的浪漫情景。 传说南宋时期朱熹登科中进士,其师刘勉之设宴答谢当地村民,村民将寓意风调雨顺的“莲鱼戏”加入了“鱼化龙”的含义,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由此而变,由民间祈愿活动升华为一种激励后世学子、传递文化教化意义的民俗舞蹈形式。又传朱熹曾于元宵佳节邀请诗人辛弃疾同游五夫镇共赏龙鱼戏。辛弃疾随后在词作《青玉案·元夕》中描绘:“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龙鱼戏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魅力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如今,龙鱼戏已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鱼戏的技法、道具和制作材料被艺人的后代口口相传,记载于现存唯一的手抄古籍《五夫里龙鱼戏要略》之中。古籍详尽记载了龙鱼戏的故事情节、演出步骤及道具材料等内容。龙鱼戏的故事情节分别是“连年(莲田)有余(鱼)”“群鲤斗乌龙”“鲤鱼跳龙门”“登科及第贵盈门”等。从情节名称剖析,“鲤鱼跳龙门”寓意学者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功名进而一举夺魁,如《李太白全集》所载“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这一隐喻深入结合了朱熹的教育理念,使龙鱼戏不仅成为娱乐性的表演,更成为传递教化价值的文化象征。 演出步骤如下:莲塘中的鱼群舞动,乌鱼袭击导致鱼群惊慌四散,大鲤挺身保护鱼群,与乌鱼搏斗却不敌;鲤鱼跃过龙门化为龙鱼;战胜乌鱼后,鲤鱼嬉戏追逐。故事情节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故事内容简洁明了、地域特色鲜明,符合村民的审美喜好。为了组成一出精彩的灯舞需要花灯作为道具,龙鱼戏中的花灯名为“鱼灯”,其类型多样,构成了表演的主要支撑。鱼灯的多样性与精美设计,不仅增强了表演的视觉冲击力,还展现了地方工匠在灯具制作上的精湛技艺,进一步丰富了龙鱼戏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古籍记载鱼灯主要包括高照恭灯、牙旗灯、莲花灯、龙鱼灯、乌鱼灯和鲤鱼灯等类型,其制作工艺尤为精细。首先,在造型设计方面,鱼灯以鲤鱼为主体,象征生命旺盛与繁荣,并借“鲤鱼跃龙门”寓意努力成就与功名荣耀,体现学子登科的美好愿景。其次,在绘画艺术上,鱼灯融入夸张的造型元素,颜色运用大胆鲜艳,多采用红色、黄色等暖色系,以营造喜庆热闹的艺术氛围。最后,在工艺结构上,鱼灯采用铝丝为主材,结合铁丝鱼骨和喷火装置等设计,经架棍子、钉架子、打铝线丝、绑龙鱼、装灯、蒙布、喷漆等复杂工序完成,展现了匠人技艺与文化内涵。 传统上竹篾常被用作鱼灯骨架的主要材料,但由于竹篾易于断裂且不适于长期保存,传承艺人对载体材质进行了改良,将原材料替换为柔韧性更高的铝丝,优化了鱼灯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骨架的捆绑固定采用结绳工艺,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牢固性。鱼灯外皮选用白绢,并通过涂抹红色系油漆及在阳光下晾晒的方式提高布料硬度,随后运用颜料进行细节刻画,进一步丰富了视觉效果。值得关注的是,在鱼灯龙头部分,在其嘴部安装具备喷火功能的机关,同时在下颚处配置活动装置,这为舞蹈表演中喷火艺术特色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传统材料的优化与创新,通过对工艺细节的精细把控,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充分展示了匠人精神与现代材料学的深度融合。 龙鱼戏的艺术造型、绘画风格与工艺结构深刻体现了闽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据福建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子逑所述,“一只龙鱼作头,一只黑鱼作尾,中间九只鲤鱼,再加上两个高照灯和一个龙门,构成一套完整的龙鱼”。这一布局不仅展现了龙鱼戏精巧的艺术结构,也凸显了其主题的质朴与形式的简约。《中国大百科全书》影视纪录片进一步展现了龙鱼戏的视觉艺术魅力,舞蹈演员统一着装,服饰色彩与鱼灯协调,并在服装上饰以鱼鳞纹样,使鲤鱼形象更具整体感与灵动性。舞蹈动作与举灯姿态相结合,形象生动且富有艺术氛围,同时融入古闽越族文化元素,彰显出地域文化的特征。这些文化与艺术元素的结合,不仅展现了龙鱼戏形式美,更为其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参与奠定了基础。这种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地方传统节日的紧密结合,凸显了龙鱼戏在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元宵节的重要艺术载体,龙鱼戏以其独特的民俗形式,展现了闽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信仰力量与节庆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反映了八闽风土习俗与朱熹文化的深层互动,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