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课程联结体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政府合作开展“欢乐有稻”直播。(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4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
“为什么学生们学了那么多门课,但一到实践环节,就是不懂怎么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带着这个教学实践中的难题,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开启了一场“新文科”教学实验:拆掉专业的墙、打破场景的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的锤炼中,成为直面社会问题的行动者。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我期待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我想给社会带来什么”,培养学生跨学科交叉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这场教学实验的意义。
拆学科之墙:跨界的思维碰撞
去年9月,在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开学第一课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教师李宁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们如何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找出侯官文化中最具传播潜力的8个人……”
李宁给大三学生开了两门课:编程语言和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二者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后者还是播音主持专业的选修课。到了期末,该课程与另外两门课“即兴口语”和“全媒体导播”在同一综合性任务下一起考核。这样的课程,文理交叉、联结实践、联结考核,也被称为“课程联结体”。
“所谓课程联结体,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的协作式教学。”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课程联结体负责人卢佳音解释道,这种动态组合课程的模式,正在打破传统教学“大规划”的路径。
李宁发现,有些学生对数据分析有抗拒和回避情绪,“一开始我很焦虑,感觉他们和数据分析之间隔着一堵很厚的墙,我花了一年多时间都在凿这面墙”。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李宁找了许多数据新闻作品在课堂上展播、分析。“我发现他们对数据背后的故事很感兴趣,而且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你给他一个数据,他能给你讲出很生动的故事。”
三年多来,她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变化:在期末汇报中,学生主动抓取热门视频数据,用数据视角分析作品,有的同学还主动报名参加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并拿了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更是挺进理科生的主赛场,打起了机器人、数字人大赛……
效果远超预期。卢佳音告诉记者,开设课程联结体的初衷,是解决教学实践中暴露的三大矛盾:传统知识体系滞后于数字技术发展,单一技能训练与复杂场景需求的错位,以及学生缺乏跨学科交叉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1年,我们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就请学界、业界有相关经验的人来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卢佳音说。
“动态组合、专家介入”的实践策略,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面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浪潮,2023年起,学院就邀请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网络部资深人士担任外聘老师,定期与学生分享AIGC的前沿案例、使用思维、实操技巧和伦理问题等,培养学生与AI协作、给AI下高质量指令的能力;为发扬、传播侯官文化,组建跨学科团队深度挖掘,融合新闻传播、数据分析与历史学视角创作新闻产品;为培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与外国语学院共建国际传播工作坊……
这种“学科交叉、动态迭代”的理念,恰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共振。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目前,在优化单个课程的基础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学院内、学院间融合联动,已建设新闻传播、历史文化、影视艺术、沟通艺术、数据分析、社交网络、人工智能、广电技术8个课程群。
打破场景的壁:从教室到社会现场
所谓课程联结,不只是简单的学科课程交叉,还有更深层次的实践相融。
去年12月,“即兴口语+全媒体导播+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3门课程1个项目联结练兵——从选题策划到联络采访对象,再到整场直播,几乎由学生们自己完成。一群大学生,带着移动直播设备,在全国最大的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一号”上,对着直播镜头采访专家、讲解“南鲍北养”技术;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展示讲解垃圾“重获新生”的全流程……
“直播过程中,一号收音机的信号突然断掉,我要马上把二号收音机连上,等一号机恢复信号后,再在转场时切换……”2022级广播与电视编导学生姚子仁直呼“整个过程充满随机应变”。
“直播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很专业,要短时间内消化并转换成生动易懂的语言,这对我而言是很大挑战。”这是2022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洪雯佳仁第一次“当记者”,她觉得自己离采、编、播一体的媒体人更近了一些……
这群从台前到幕后的“稚嫩班底”,在实践磨炼中,渐渐学会欣然对困难说“Yes”。
课程实践只是课程联结体考核中的一部分。学生还需完成两份期末作业:一是课程实践反思报告,二是继续更新和完善《移动直播知识手册》。
“该手册在课程联结体的实践基础上,围绕业界问题,提出增强移动传播‘社交性、日常性、情绪价值’的实际攻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高级实验师施蕾介绍。
“综艺感环节,怎么拍、怎么接?”“有人物突然情绪激动,怎么拍、怎么接?”“主持人在移动直播中犯错了,咋解决?”……手册中图文并茂地呈现直播实战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卢佳音告诉记者,5年来,课程联结体实践经过6次升级。从1.0版老师帮学生定选题、找场所、找资源,到6.0版直接让学生们自己找选题、自己联络采访对象、自己主导直播。
几年探索下来,她和施蕾也越来越觉得,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老师不单是知识教授者,更多时候是发挥“结构洞”的作用,为学生链接更多资源,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021年,福建师范大学“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全省仅2个新闻传播类项目入选。目前,该校课程联结体作为特色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经验已在7所高校推广。前不久,该校“新文科”教改成果《文艺科技相融、多元实践赋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2024年省级教学成果奖(本科)一等奖。
“引导学生思考‘我期待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我想给社会带来什么’,我认为这才是新文科最有价值的部分,不仅是跨学科的学习、互动,更是在学科与非学科之间、专业内学者与专业外各行各业人士的跨界合作的‘超学科’情境中,直面真实世界,与多元主体联结。”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说。
2024年12月,学生们在“福鲍一号”上采访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林颖辉博士。(受访者供图)
2024年,课程联结体实践走进福州市晋安区消防队开展“你好,火焰蓝”直播。(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