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雾散灯明处匠心照古今
www.fjsen.com 2025-04-13 09:08:32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4月13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张高鹭 黄慧聪)

小花灯 黄慧聪 摄

春意渐收,夏气初萌。南平市建阳区彭墩村被晨雾笼罩,清代章氏民居的飞檐破雾而出,砖墙上,花卉与神兽的雕刻已然苏醒,镂空的窗棂线条流畅,透过簌簌日光。手艺人肖志鹏,此时正身姿后仰,高举手机,将镜头稳稳对准天井上褪色的菱花纹。这些古建筑纹饰,将成为他明年设计高照灯纹样的灵感。

今年2月22日,彭墩村因高照灯非遗民俗活动热闹非凡,近百名表演者组成的大型灯队前拥后簇,长16.6米、重200公斤的高照灯由横杠抬行,如长龙穿街走巷,一路踩街送福。夜幕落下,爆竹轰鸣,烟火腾空而起。随着一声哨响,由13组灯箱与3组旋转顶灯叠成的高照灯缓缓竖起,侧身挂着39盏花灯,如星星跳跃。雨水浸润的灯纸透出五彩光晕,照亮了一方天地。

随着举灯人脚步轻挪,高照灯缓缓转动,灯身正面豁然亮出“高照多接福,金蛇迎盛世”的祝语,瞬间点燃了人群的热情,也照亮了非遗传承的漫漫前路。

守一方记忆

彭墩高照灯,号称闽北“纸灯之王”,源于明,盛于清。每年正月廿五,村民们都会竖起高照灯,举行盛大的游街表演,祈愿新岁吉星高照。清乾隆年间,江苏人蒋元枢任建阳县令,初见高照灯时,不禁赞叹“纱灯以吾苏州为最,纸灯甲天下,则莫如建阳也”。

2018年,高照灯及其扎糊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37岁的肖志鹏,作为该项目的传承人,正努力挑起传承重任。

平日里,肖志鹏在外地从事香精香料行业。灯会前两个月,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则赶制高照灯的部分配件。在灯会前一个月,他定会回到村口那个曾经学艺的地方组装高照灯。

“有次碰到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她拉着我,说特别想看高照灯。她说,小时候在她外婆家见过,就那一回她记了一辈子,开心得很。”肖志鹏感慨道。

制作高照灯,工序繁杂,步步皆难。

肖志鹏伸出布满小伤口的双手:“就拿取材来说,高照灯的轴心是一根10多米长、竹节发黑的4年生竹,这次我爬了几十座山,才寻到合适的。”

为了能直观感受,肖志鹏带着记者爬上了附近的山。漫山翠竹中,他趴在地上,仰头看竹:“竹子要全方位看,长到10多米还笔直的才行,歪的搭骨架受力不均,一抬就断。”

选好毛竹后,修整、打孔、做支架,在四周扎上13组灯箱外框。灯箱制作精巧,用破好的竹条以转折方式连接,铁线绑紧,长方形、菱形相互搭配。每个长方形、菱形都由一整根竹条制成,折角处用蜡烛慢慢炙烤、压弯,火候须拿捏得恰到好处。多根竹条交接处不用一根钉子,类似榫卯结构。顶部旋转灯组的正圆形,须慢慢拗、修、掰、盘,耗时耗力。

制作小花灯并非易事。先用竹篾与铁线绑扎出外形,糊上精心绘制的图案,连穗子都是用纸条细细编成。小花灯造型繁多,有五角星、小飞机、花鼓等,还有十二等边体、四十八等边体等复杂的“阿基米德多面体”。花灯的尺寸、形制,经祖辈口口相传,肖志鹏早已烂熟于心。

灯身与小花灯上剪贴的图样,多以彭墩村古建筑纹饰为蓝本,经肖志鹏二次创作而成,图案栩栩如生,灵动鲜活。

将高照灯元件一一组装好,还不算完。高照灯是一整套表演体系,制作它的人,既要会工匠活,又得懂乐器,还得当导演,十八般武艺样样得通。

肖志鹏自幼跟着师傅们学习全套技艺。师傅们手把手教他敲锣打鼓,节奏、力度要求严格。举高照灯约需30人配合,或举叉子,或持长度不一的竹竿,所有人须使力均衡、配合默契,稍有差错,高照灯就会倾倒。肖志鹏翻出举灯人练习的视频——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高照灯轰然倒下,可见难度之大。

如今的高照灯,和过去相比有了不少变化。老艺人们出于安全考虑,将烛火改为彩灯。后来,肖志鹏把13组灯箱的透光孔由易碎的玻璃纤维换成金色纱网,既提升了表演安全性,又增强了灯光的折射效果。

肖志鹏坦言,目前仅在道光年间《建阳县志》里寻到高照灯的文字记载。他解释,师傅们多是朴实的老农民,记录甚少。20世纪50年代初,建阳城关、将口、彭墩都曾有高照灯,可惜后来逐渐失传。80年代末,彭墩村老艺人吴桂堂、章希涛带领6位农友,凭着记忆成功赶制出高照灯,那时,他们都已六七十岁了。

1993年灯会前夕,6岁的肖志鹏在村口玩耍,被老艺人手中的活计深深吸引。记不清具体是哪天,他接过第一盏小花灯,开始为灯骨抹糨糊、贴金边,从此踏上学艺之路。

2005年,18岁的肖志鹏挑起大梁,负责每年高照灯制作与灯队表演指导。

“看,这个皇凉伞,是我师傅章希涛做的,他的字和我的完全不一样。”肖志鹏说,章师傅已去世一二十年,具体年份都有些模糊了。

2018年,纪录片《竖起灯塔迎吉祥——彭墩高照灯申报非遗项目纪实》中,时年88岁的吴桂堂在镜头前为肖志鹏“打下手”。他一会儿扶稳竹篾,一会儿递去钳子,眼神中满是对徒弟的殷切期望。

寻后继之光

去年,肖志鹏在《建阳区“高照灯及其扎糊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授徒传艺”一栏,郑重地填上了子女的名字,最小的孩子才10岁,就此立下传承的“军令状”。

肖志鹏深知,仅靠自家孩子传承远远不够。每年灯会前,他都会在村里“抓壮丁”,吆喝乡亲帮忙,还将制作高照灯的步骤,以及打鼓、举灯等配套表演的示范一一录制在个人微信视频号中。

采访肖志鹏时,14岁的余佳、陈思媛和外村的同学正在给花灯贴金边。

“高照灯是我们村的骄傲,每年灯会表演都特别震撼。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参与制作,感觉可棒了!”余佳和陈思媛说,这39盏小小的花灯,为她们开启了独特的“非遗初体验”。

相比其他非遗技艺,高照灯的“高”,反倒成了传承路上的“拦路虎”。五层楼高的大家伙,既没法像其他精巧的非遗制品一样融入日常生活,也难以制成文创产品开拓市场。在肖志鹏心中,高照灯不只是个漂亮的大型工艺品,更是彭墩村数百年历史的鲜活见证,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情感与记忆。

最近,有广告公司找到肖志鹏,想在1.5米的展柜里做个微缩版高照灯。肖志鹏直摇头,从技艺上看,这在现有条件下根本行不通,而且没了“高”度,也就丢了高照灯的灵魂。高照灯的魅力,不仅在静态的灯体,更在一群人共同完成的动态表演,只有二者兼具,才能完整展现其文化价值。

尽管困难重重,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在重要节假日和节庆活动中,增加高照灯的亮相机会,为其传承与发展创造条件。1994年建阳撤县建市庆典上,彭墩高照灯一亮相便惊艳全场,引得万众瞩目。近年来,彭墩高照灯频频亮相朱子诞辰800周年、武夷山双世遗申报成功和南平第四届舞龙大赛等多个庆典活动,广受赞誉。

1993年,老艺人在村口盼来了6岁的肖志鹏,愿肖志鹏也早日盼来更多的参与者,在传承路上不再独行。

肖志鹏在制作小花灯。 王玥明 摄

肖志鹏正在教村里的孩子制作高照灯。黄慧聪 摄

竖起的高照灯 吴大灼 摄

责任编辑:蔡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