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东南网4月20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20日,在福州闽侯县白沙金钟阁公益放流点,300尾植入PIT芯片的珍稀鱼类中华鲟二代幼鱼(7个月至2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放流闽江。这是福建社团公益组织与相关部门联手开展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丰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又一举措。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曾分布在我国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海等水域,由于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等影响,中华鲟种群陆续消失,现仅存于长江和近海,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闽江中华鲟等珍稀物种的存在,是闽江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危起伟介绍,今天放流的300尾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均来自荆楚大地,它们承载着恢复闽江该种群的重任;每一尾均植入PIT芯片,可追溯其“家族谱系”和放流轨迹。从荆楚到闽江的千里跋涉,凝聚了科研团队对运输水温、溶氧等条件的精准把控,体现了政、企、民多方协作。
“今天我们在闽江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呼吁更多公众关注闽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当前处于闽江禁渔期,不仅能让中华鲟避免捕捞威胁,还能借助禁渔期改善的生态环境和丰富食物资源,让中华鲟更好地适应闽江水域;当天涨潮时间与放流活动时间一致,涨潮有助于鱼苗扩散,减少放流时中华鲟受伤的风险。”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总干事邓佳瑜说。
如何保护中华鲟在闽江流域生存与繁衍?邓佳瑜表示,我们将与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密切沟通与合作,加强监测与研究,对中华鲟在闽江生态习性等进行监测,了解其生态环境需求和生存状态,为制定科学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在中华鲟的关键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和警示牌;禁止非法捕捞和贩卖中华鲟,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减少中华鲟栖息地的污染排放,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当天的增殖放流活动中,除向闽江投放300尾中华鲟外,还放流15公分左右草鱼、鲢鱼等鱼苗12000尾。同时,活动主办方向60余人颁发中华鲟认捐证书。
此次活动,由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福州闽侯县佛教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