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八宿县夏里乡吉热村民给昌都市委办公室驻村工作队送来锦旗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4月22日报道(本网特约记者 刘志雄)四月的春风,轻柔拂过藏东大地,粉白的杏花,次第开满三江流域。在这片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雪域高原,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正以“春耕”的姿态,从茶马古道的青稞田到怒江峡谷的牧区帐房,从产业园区到乡镇学校,将福建经验嫁接于藏东大地,为昌都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天未亮,卡若二中的福建援藏教师们就迎着晨曦起身,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夜已晚,学生已进入梦乡,他们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上课时,他们用生动讲解带领孩子们遨游知识海洋;下课后,与孩子们倾心交谈,给予鼓励和引导。回首这段援藏历程,援藏老师梁辽源感慨:“转眼间,我在西藏3年的支教日子即将结束,在这片广袤土地上,能为雪域高原的孩子们打开看到更广阔世界的窗户,是我参加援藏最为骄傲的事。”
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和洛隆县俄西乡,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医疗组副组长、昌都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陈庶伟带领福建援藏医疗队,跟随昌都市直机关工委下乡义诊。每到一处,队员们身上的白大褂成为农牧民心中最圣洁的哈达。一位藏族老奶奶紧紧握住医疗队员的手,“次仁,次仁(藏语:长寿)!”虽言语不通,但真挚眼神传递着深深谢意,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
朱冬冬,是福建省肿瘤医院超声科的主治医师。2023年3月,他响应号召参加福建援藏,成为昌都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的一员。此次下乡义诊,朱冬冬遭遇较严重高原反应,回到昌都市区吸氧休息数天后才得以缓解。当被问及下乡值不值得时,他毫不犹豫地说:“肯定值啊!最远的乡到昌都市区要十多个小时,他们来市区看病太不容易,我们下乡义诊,能解决他们路途遥远的不便。”话语朴实,却满是对藏东人民健康的关爱与担当。
在昌都市委办公室派驻的各驻村工作队,八宿县拉根乡瓦来村、尼巴村、冷贡村,夏里乡吉热村等村庄陆续给送来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承载着福建援藏工作队与昌都市委办公室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的点点滴滴。昌都市委副秘书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综合组组长李文新表示,“看到村民朴实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人间四月,芳菲满目,藏东却依旧春寒料峭,雪花时常翩然而至。作为福建科技特派员的李兆龙,又一次迎着邦达机场的风雪,踏上了昌都这片土地。他的脸上虽然满是疲惫,但眼中难掩工作的热情。他深知科技对于这片土地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每次来到昌都,都会带来新技术、新理念。走进农牧区,他便手把手地教农牧民科学养殖藏猪的知识;踏入养殖场,他积极为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开始认识并运用科学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但昌都市妇保院副院长、病理科主任吴雪晶仍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将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3年多的援藏时光,她付出许多,也收获满满。吴雪晶表示,援藏工作结束并非“传帮带”的终点,而是远程培训的起点,今后只要当地医生有疑问,她随时提供帮助。
在福建援藏工作中,类似这样逐梦高原的故事数不胜数。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始终秉持着“授人以渔”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每一项援藏工作,推动一项项福建经验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推乡村振兴,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让昌都这颗“藏东明珠”焕发出如春天般的璀璨光彩。
据统计,截至目前,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实施计划内项目33项、细化子项目108个,实话1个乡村振兴项目,共筛查脊柱侧弯和手足畸形患者3300人次,培训各类人才8000余人次,安排教育文化项目8项,推动完善唐卡漆画机制及产业化,带动人均增收6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他们在3500多米海拔上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正如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吕国健所说:“我们不仅要在高原种下三颗种子——技术的种子、人才的种子、民族团结的种子,更要让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
如今,距离援藏工作收官不到70天,这段短暂时光在援藏干部人才眼中无比珍贵。他们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力求在有限时间里为藏东留下更多。“在援藏冲刺阶段,全体队员将继续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为昌都的繁荣稳定贡献福建力量,为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交上一份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合格答卷。”吕国健表示。
站在澜沧江畔回望,春水裹挟着冰凌奔涌向前,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的背影,已悄然融入雪域高原的晨昏之中。他们用初心丈量雪域,以担当浇筑丰碑,让福建精神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