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展示丰收的超大马铃薯。陈欢欢 摄
东南网4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林蔚 陈欢欢 通讯员 林锦华)
3月上旬以来,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去年冬种的马铃薯迎来长达两个月的采收季。
一阵阵农机声回荡在田间地头,一颗颗马铃薯从泥土中翻滚而出。“这季马铃薯亩产超过3700公斤,比去年增长30%以上。单个‘薯王’重达1.6公斤,均创当地历史新高。”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颖激动地说,通过采用“早稻(单季稻)—再生稻—马铃薯”的产粮模式,实现了粮食亩年产量超5000公斤。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长乐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的背后,可以窥见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粮食生产之变——本土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可随马铃薯采收而降解的地膜、物联网感知墒情……当地的粮食生产正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驱动转型。
福州正在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2025年,全市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4.2万亩以上、产量增长至47.7万吨以上。
选用新品种
“90后”新农人陈颖站在田间,手中掂着“大块头”,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合作社种植了1100亩马铃薯,自从选用了新品种,马铃薯连年增产。”陈颖告诉记者。
陈颖自2014年返乡接手父亲创办的合作社,从“新农民”变成“老把式”,对种植马铃薯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好品种是关键。”
以往,合作社都靠省外引种。“北方品种在我们南方容易‘水土不服’,有的一开始种得好,但也存在种性逐年退化的问题,很快就病害频发,产量锐减。”陈颖介绍。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长乐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林长治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长乐区在全区大小农田中设立了16个试验示范片(点),对新品种进行分类、移栽、管理等试验,其中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片面积最大。
“我们基地一次试种十几个品种,连续两年记录生产情况。种一批,筛选一批。”陈颖透露,合作社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自主选育的闽薯系列、闽龙薯、闽彩薯等新品种,在合作社基地里生根发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今年主要种植的品种是‘裕丰6号’和‘闽薯12号’。‘闽薯12号’是本地自主选育的,个头饱满,比预估的更高产。”陈颖说。
随着马铃薯本地自主育种突破,“北薯南种”的格局逐渐被改变,“南薯”良种接连涌现。2024年,福州全市种植马铃薯面积17.06万亩,总产量达5.379万吨。
应用新技术
长乐是福建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冬种马铃薯,夏秋轮作一季水稻是当地主要耕作模式。
自从陈颖接手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流转了2300亩土地后,优化模式、科学种植、提高产量一直是他的新课题。
过去,陈颖和父亲陈国平常常因为施肥等技术问题起争执。“我父亲种了二三十年的地,经验足,但很固执。”陈颖说,当初农技人员找上门来推广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父亲再三拒绝。
土壤条件,关系着作物产量。在施肥上,陈国平坚持自己的传统办法——“三元平衡复合肥”,里头的氮磷钾配比固定,像是一套万能公式。
“实际上,这套‘万能公式’不一定适用。长乐土壤里不缺磷,马铃薯又偏好钾,如果不因地施肥,长此以往,土壤肥力受影响,马铃薯产量自然上不去。”林长治解释道。
为了推广施肥新技术,林长治和陈颖打配合,把试验田搬到了合作社田地里,同老陈“比赛”谁种得好。“我们施硫酸钾型高钾复合肥,连种两三年,品质明显提升,产量提高了30%。”陈颖笑称,用结果说话,父亲心服口服。
同时,陈颖还和农技专家探索升级了种植模式,通过水旱轮作不仅实现水稻、再生稻、马铃薯“两年五熟”,提升耕地复种指数,还能显著减少水稻种植中的病虫害。
从土壤改良到模式升级,陈颖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实现合作社马铃薯平均亩产逐年递增,带动全区马铃薯质量、产量提升。
用好新机具
陈颖随手从田里扯下一小块地膜,用打火机点燃,没有黑烟,也没有刺鼻气味。“今年我们引进了全生物降解地膜,最厉害的是,马铃薯采收完成后它会同步降解在泥土中。”
以前的地膜成本更低,但多少会有些残留。采用新型地膜,每亩成本需200多元,每亩可获得福州市和长乐区两级的配套补贴共167元。既没有给钱包增加负担,也不会给土地增加负担。
这些年,陈颖一边引进新机具帮助增产,一边学习先进经验汲取新知识。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置办了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各种农业机械30多套,还建起了大型农机库、物联网冷藏库、水稻温室育秧中心、分拣中心等。
“这是墒情探测器,利用物联网技术感知地块情况,日常通过大屏和手机软件就能知道地块情况,水多了还是少了都很清楚。”陈颖向记者展示了合作社里的“智慧大脑”,各个地块的种植情况、墒情数据一目了然。
临近中午,一袋袋新鲜采收的马铃薯被运往分拣中心,十几个工人忙着清洗、分拣、包装。这些马铃薯将销往福州周边、上海、江苏等地。
马铃薯采收已近尾声,本月底,合作社的地块将全面进入新一季的早稻插秧阶段。在合作社育秧大棚里,一盘盘秧苗绿意盎然。“我们按照先采收先溶田先插秧的原则开始新一年的粮食生产。马铃薯采收完就种全新的适合机械收割的再生稻品种,第一季机械收割后水稻会自己再生,省去了播种、育秧、插秧的环节,实现种一季收两季。再生稻采收后,将开始新一轮的冬种马铃薯。”陈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