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厢区:田野“长”专家振兴有人才
2025-04-26 08:22:0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
莆田市城厢区挖掘“懂农业、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农村“土专家”120余名,建立人才库,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做法入选全省改革优秀案例—— 田野“长”专家振兴有人才 东南网4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见习记者 陈阳阳) “这段时间要做好‘四季蜜’龙眼的剪枝,春季管理的质量决定了全年的产量……”前不久,在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的龙眼基地里,“土专家”林玉满耐心地讲解剪枝技巧。经过他的指导,几名果农很快就掌握了要点。 在城厢区,这样的“土专家”有120多名。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城厢区建立“土专家”人才库,鼓励“土专家”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和经验优势,示范带动农业技术发展与科技创新应用,让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上月底,2024年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公布结果,城厢区“土专家”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从全省220个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40个入选的优秀案例之一。 面向田野,不唯学历选专家 城厢区常太镇被誉为“中国枇杷第一乡”,枇杷种植面积约2.5万亩。镇里的新农人蔡向伟担任枇杷农民田间学校校长,成为一名“土专家”后,经常被果农追着咨询枇杷品种改良技巧。 “嫁接第三代枇杷新品种,合理搭配产期,错峰上市,就能卖出好价钱。比如说‘三月白’是特早熟大果白肉枇杷新品种,比传统‘早钟6号’经济效益好得多……”在枇杷林中,蔡向伟的讲解总能吸引一群果农围上来仔细聆听。 农民对“土专家”的追捧,源于城厢区精准建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城厢区鼓励各镇、各村结合“一村一品”建设,挖掘有本事、有绝活且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一线的务果能手、种植大户、职业农民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头人等,纳入“土专家”队伍。 在遴选“土专家”时,城厢区破除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的传统思维,以实用性、专业化能力、种养成果等为导向,注重深入群众身边听取群众评价、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实践能力,真正把有能力、有经验、有意愿的“土专家”选出来。 插秧技术受群众认可的郑飞洪、花蛤产业专家林秋云……如今,城厢区围绕龙眼、花蛤、枇杷、橄榄等特色产业,已挖掘“懂农业、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土专家”120余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此外,城厢区动态更新调整人才库,结合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工程等,吸引更多外出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并及时发掘挑选出有胆识、能吃苦、爱钻研、有望成为“土专家”的“秧苗”,作为后备力量培养,不断壮大“土专家”力量。 搭建平台,带动乡村产业旺 “五云五云,步步见云”,华亭镇五云村人多山多耕地少,全村拥有2000多亩果树林,长期种植龙眼等品种。近年来,由于普通龙眼品种价格低、经济效益不好,亟待转型。 作为谙熟龙眼种植的“土专家”,林玉满大显身手。他发挥自身技术和经验优势,带领果农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改进关键技术,采用高接换种、果树矮化、科学施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持续推广特晚熟龙眼品种“四季蜜”,将龙眼产期推迟近3个月,价格高出传统品种三四倍,达到产品“错峰头”、品质“独一份”、收益“胜一筹”。 “‘四季蜜’龙眼在元旦至春节期间采收,肉脆核小,且避开采摘上市高峰,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林玉满介绍,“五云村试种‘四季蜜’已经取得成功,2021年开始采收果实上市,最近几年产量一直在增加。” 如今,在城厢区的田野、山林中,一场场以“土专家”为中心的“农业课堂”持续举行。据了解,城厢区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依托中国农技推广APP、手机微信群等,搭建“土专家”与农户线上交流渠道,在线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普及等农技服务。线下采取开设田间学校、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帮助种植户掌握种植管理技术,提高果树栽培管理能力,带动种植户增产致富。 为了激发“土专家”服务乡村的热情,城厢区建立“土专家”包抓服务机制,构建“土专家+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服务模式,推动农产品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农民增收。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带”,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现场指导、技术推广等超过30场次,2000多人次受益。在“土专家”的智慧赋能下,城厢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得“五连优”。 此外,城厢区还不断完善“土专家”激励机制。一方面,将“土专家”纳入村(社区)干部后备力量考察范围,建立起“致富带头人—党员—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链式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搭建“土专家”与省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及科技特派员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进修深造、实习实训、技术合作机会,帮助乡土人才实现个人成长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向奔赴”。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