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9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人工智能浪潮扑面而来。从科研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城市治理到百姓生活,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场以“创新驱动新变革 数字引领新格局”为主题的盛会,不仅展现了AI技术的最新成果,更勾勒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图景。
AI+科研: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
“考考你,福州为什么叫‘榕城’?”在科大讯飞展区,面对观众的提问,星火大模型对答如流,将福州的历史娓娓道来。
在国家天文台的展台前,科研人员演示着“金乌”大模型的神奇能力——仅需输入太阳活动的观测数据,模型便能精准预测太阳耀斑爆发的时间和强度。“传统方法需要数小时的分析,现在几秒钟就能完成。”工作人员介绍。
在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人员正通过“洛书”大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能-粮”系统的影响。模型动态模拟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为高原农业灌溉提供科学依据。“过去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流域分析,现在缩短到几天。”中科院研究员王磊感慨,AI让复杂系统的研究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瑶华” 模型,通过 AI 识别珊瑚礁健康状况,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数十倍。这些科研突破背后,是阿里通义千问已服务 300 多家机构院所的生态网络,印证着 AI 正成为科研创新的 “倍增器”。
记者注意到,峰会上展出的多款大模型不再局限于单一数据类型,而是融合图像、文本、传感器数据,形成跨学科的“超级大脑”。这种“超级大脑”在医疗领域的突破尤为瞩目。据介绍,阿里达摩院的胰腺癌筛查 AI 模型 DAMO PANDA,通过平扫 CT 实现 92.9% 的敏感性和 99.9% 的特异性,在宁波筛查 4 万余人中发现 2 例早期病例。这项被《自然・医学》称为 “黄金时代”的技术,已与世卫组织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展现 AI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普惠价值。
AI+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
峰会现场,AI 正以 “好用” 为导向,重塑千行百业的生产力范式。腾讯展台的混元大模型上演“神笔马良”戏码:观众随手涂鸦的简笔画,经模型渲染后秒变梵高《星空》、齐白石虾趣等国风画卷。更令人惊叹的是,其3D生成模型能将“工作+QQ企鹅”的随机关键词转化为逼真的三维模型,误差率低于5%。
在产业端,AI 的渗透更显精准。一汽丰田通过腾讯大模型升级智能客服,车主咨询效率提升 30%;新华三为宁德时代打造的 5G 智慧工厂,实现生产线毫秒级响应。这些实践印证着《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 年)》的判断:AI 正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突破 10%。
在民生领域,AI 的渗透更显温度。杭州城市大脑 3.0 通过 “智能体” 战略,将政务服务从 APP 升级为 “GPT”——“杭好梦” 精神卫生智能体日均问诊 1.7 万人次,“依保儿” 医保助手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即问即办。而在福建,科大讯飞 “AI 数字社工” 24 小时受理群众诉求,基层信息采集效率提升 50% 以上,AI 正成为基层治理的 “减负神器”。
“半夜家里水管漏水,社区电话打不通?”在讯飞展区,一位特别“接地气”的“AI数字社工”小姐姐成了处理“家长里短”的能手。依托星火大模型技术,这位专为基层治理场景打造的智能工作助手,能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和诉求受理,同时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知识问答、矛盾纠纷调解、文章写作等辅助功能。AI数字社工可将群众诉求处置、矛盾调解等效率提升60%,基层信息采集效率提升50%以上,有效为基层减负。
福建本土企业新大陆展示的“智慧社区”平台同样吸睛。居民通过AI数字社工“小福”可在线报修、预约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借助语义分析工具自动归类诉求,效率提升60%。“过去处理邻里纠纷要反复打电话,现在AI自动生成调解方案,省心多了。”鼓楼区社区干部陈敏说。
阿里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政务服务正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AI通过语义理解、知识图谱等技术,将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场景转化为标准化流程。未来,“AI政务大脑”或将成为城市数字化治理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