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夏夜追凉》
树阴满地日当午
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第七个节气——“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可知,夏是长大的意思,春生夏长是向外生发的,而秋收冬藏是向内收敛。一年中最蓬勃、最大的季节从立夏开始。
夏季三月,分为孟夏、仲夏、季夏,立夏意味着孟夏的开始。明代高濂在养生专著《遵生八笺》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夏于南郊。”天子率百官君臣一律穿红服、配朱玉,于南郊进行迎夏的盛大仪典。《后汉书·祭祀中》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这种朱赤基调的迎夏仪式,反映了先民顺天应时的天人信仰。
立夏时节也是花开繁盛的时候,花映照着许多岁月沧桑。南宋词人姜白石重回已然凋敝的扬州,已然不是当年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故感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江山改了颜色,人心积累了沧桑,可是二十四桥还在,这红芍药,依然多情。王阳明曾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当你对一朵花真正专注的时候,就会照亮你的心,那朵花也不枉来人间一次。
绿槐高柳咽新蝉
立夏,是自然的一场盛大交接。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中生动地描绘了立夏三候,“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一候蝼蝈鸣
在立夏的1~5天的时间里,感知到夏意的蝼蝈,开始奔走相告,田间鸣叫,以庆祝夏天的到来。但蝼蝈属害虫,它还会啃食庄稼,常常造成庄稼的大片死亡。
二候蚯蚓出
到了立夏的5~10天,蚯蚓开始活动,因其能够疏松土壤,一直以来被视为对农业有益的昆虫。
三候王瓜生
王瓜处处可见,又名土瓜、落鸦瓜。到了立夏的10~15天,气温回升,王瓜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只待迎接收获的季节。
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立夏的炙热与繁茂,常令诗人陷入矛盾的心境。立夏“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别名“春尽日”。大好的春光过去了,未免会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饯春远去。
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陆游在《立夏前二日作》中叹道:“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借酒浇愁,惜春之情溢于言表。而苏轼的“颓垣散漫无人管,草木凋残是此时”,则以旱灾荒园之景隐喻人生无常。
然而,夏日亦是豁达的起点。文天祥隐居山中时写下“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以琴声化暑热为清凉,道出“心远地自偏”的洒脱。辛弃疾更在《丑奴儿》中醉吟:“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将纷扰抛却,独享自然之乐。
当我们在空调房里吟诵“谢却海棠飞尽絮”,不妨效仿古人“慢摇团扇倚雕阑”的从容。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写的就是立夏时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中国人是晴耕雨读、耕读传家,
读书的时候,
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没有那么多的焦虑,没有那么多的燥火,
自然心静而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