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校园“宝藏地” 育人大天地
www.fjsen.com 2025-05-10 08:38:44 杨金城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在泉州市刺桐幼儿园儿童木偶博物馆,师生共同体验木偶艺术。(受访者供图)

image.png

在泉州市晋光小学科技馆,学生体验航空航天项目。(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5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杨金城

可通过调配借阅泉州市图书馆的各类书籍,可联网使用泉州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库……近日,泉州市图书馆设立的第一所小学分馆,在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常泰校区开馆。这一新的阅读阵地让该校师生足不出校就能享受丰富优质的馆藏图书资源。

近年来,泉州市积极探索特色育人路径,不少学校内涌现出各种“宝藏场所”:从市级图书馆分馆到结合当地产业的石化科普基地,从弘扬传统文化的木偶博物馆到融合科技创新的校园科技馆,这些主题场馆构建起多元化的育人空间,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与多元实践。

深挖特色资源,打造育人阵地

走进泉州市刺桐幼儿园儿童木偶博物馆,一面“千偶百态”的木偶墙映入眼帘,上面陈列着师生、家长用废旧物品创意制作而成的各类木偶作品。馆内,孩子们正沉浸于儿童木偶剧表演游戏之中。“木偶教育是我们的办学特色,博物教育不仅为孩子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探索和学习环境,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收获新成长。”园长褚晓瑜介绍,除儿童木偶博物馆外,该园每个班级还设有木偶展示区,让孩子们在玩偶、赏偶、探偶、制偶、演偶的快乐游戏中传承非遗。这种根植地域文化、寓教于乐的博物教育实践,为幼儿教育提供了“非遗+成长”的创新范式。

石化产业是惠安的主导支柱产业。惠安县东桥中学立足地域特色,协助泉惠石化园区管委会打造了石化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定期举办石化科普知识大课堂、举行科普图片展等活动。该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不少家长在中化园区工作,初中化学课程也涉及石化知识,我们便想把当地产业和学科结合起来,积极对接、建设基地。我们还成立学生讲解团,向周边师生和居民普及环保型石化知识。”

这些特色场馆的建设并非偶然,而是各校立足校本实际、深挖在地资源,通过“校家社”三方联动,构建起特色育人矩阵。这种“立足校本+在地联结”的建设模式,正成为泉州特色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打破壁垒融合,共享育人资源

校园“宝藏场所”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成为学科融合的“试验田”。晋江毓英中学将“闽南古诗词文学馆”打造成跨学科课堂,语文老师在此解读诗词意境,美术老师指导书法临摹,历史老师讲述作者家国情怀,思政老师传递价值理念,多学科协同让古诗词学习“活”了起来。“在这里学习时,闽南建筑的燕尾脊、红砖墙,总能给我源源不断的灵感。”高二年15班陈均豪同学分享道。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场馆的育人效能正在产生溢出效应。由惠安县孝文化交流协会设置在惠安县科山中学校内的孝道教育馆,不仅面向本校师生开放,还对周边学校敞开大门。自去年10月开馆以来,该馆已累计接待小学、幼儿园师生1850人次。“我们采取‘固定展馆+流动宣讲’双模式,把孝善文化带进其他校园、乡村、社区和企业,让其走出校园,走进更多人心中。”惠安县孝道教育馆馆长潘增辉说,这种跨界实践,打破了学科与学校的双重壁垒,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深耕科学教育,铸就一校一品

“这些场馆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沉浸式实践平台。”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晋光小学党委书记曾旭晴表示,学校应将场馆资源转化为项目化学习场景,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构建五育融合新生态。依托校内科技馆,晋光小学在科技教育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今年,泉州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泉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五大行动计划》,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我们将遴选培育一批市级科学教育特色校,按照‘整体提升、一校一特色’的思路,引导学校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典型案例。”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各校结合实际,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泉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