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护士节前夕:他们用力量与柔情重塑护理边界
www.fjsen.com 2025-05-11 09:37:53 来源:东南网

他们用力量与柔情重塑护理边界 - 福建日报数字报 image.png

张永宇(左)进行手术开始前的器械清点。  (受访者供图)

image.png

姚海龙接到求救指令后迅速出动。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5月1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小勇)在ICU监护仪的尖锐警报声中,在精神科病房的突发冲突里,在急救车呼啸而过的深夜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白衣战士——他们用男性的力量托起生命的重量,以毫米级的精细诠释护理的真谛。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进厦门多家医院,记录下这群“男丁格尔”在不同战场上的刚柔印记。

与死神掰手腕

凌晨3点的厦门市第三医院ICU,副护士长张永锐的洗手衣已被汗水浸透。90岁的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骤降,他与团队紧急更换氧疗方案,6小时拉锯战后,晨光穿透窗帘时,监护仪上的数据终于稳定。“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张永锐说。

19年前,张永锐作为该院首位男护士入职时,曾被患者认为男护士不够细心而受到质疑。如今,这支占科室人数14.5%的男护团队用实力赢得信任:ECMO急救中能连续48小时扛住高强度配合,也能稳稳托住数十斤的骨科牵引架,还能精准地为毫米级血管“穿针引线”。面对3名体重超100公斤的脑出血患者同时转入,女护士难以完成的俯卧位通气,男护团队15分钟就能协作完成。

张永锐还提到,男护士在心脏骤停抢救中常是“首发阵容”,他们的体力能支撑更长时间按压,为患者多争取一分生机。此外,在创伤患者血肉模糊的抢救现场,男护士的冷静决策也屡创奇迹。

在这个急危重症科室,男护士的“硬核”特质与女护士的细腻形成互补,共同筑起生命防线。这支团队通过科学排班,将男护士均衡分配至各小组,确保每班次都有男女互补的力量。正如张永锐所说:“在这里,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各自所长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门。”

拳头下的温柔哲学

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七区护士长王小昆额头上的瘀青尚未消褪。上月为保护同事,他被一名躁狂发作的患者重拳击中头部。“我知道危险,但必须冲上去。”令人动容的是,事后,他第一时间做的是检查患者是否受伤,“他控制不住自己,我们能理解。”多年在临床一线,王小昆深知精神疾病患者的脆弱与无助。“精神科护士要有双面人格——制止暴力时像盾牌,日常护理时像家人。”

在厦门市仙岳医院40人的“男丁格尔”团队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队长王永明深耕精神科20年,练就“以柔克刚”的守护艺术:非暴力干预演练时,他要求队员保持45度安全站位;患者情绪崩溃时,他又化身“暖心哥哥”。在同事的眼中,王永明可靠得如同定海神针,他带领的“男丁格尔”护理团队中目前拥有4名副主任护师、15名主管护师,有6人担任护士长职务,职称结构呈现良性发展态势,逐渐成长为医院不可或缺的力量。

“95后”年轻护士黄晓敏从最初的“后背发凉”到如今被患者集体保护,他笑称:“我们像严父,与女护士的慈母形象形成完美互补。”黄晓敏在操作技能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男性稳健的特质让他在精神专科护理工作中如鱼得水。

分秒之间的生命竞速

“3分钟出车!”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20急救站的警报响起时,男护士姚海龙已扛着除颤仪冲下楼梯。去年,为抢救一名心梗患者,他持续120次/分钟的心脏按压,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院前急救就像拆盲盒。”他坦言,曾为醉酒者挡过拳头,也被康复老人认出声音后紧握双手。

手术室里,男护士张永宇则是另一种钢铁柔情。37人团队中仅有的3名男性,常被安排参与10小时以上的马拉松式手术。手术室男护士的稀缺性,让张永宇成了科室的“重点保护对象”。

在精密如仪器的配合中,张永宇打破了男护士粗心的刻板印象。妇科医生调侃他是“纱条修剪大师”——连絮状纤维都要捋平。而他更骄傲的是设备管理才能:“进口手术灯的英文说明书,我啃了3天就能维修。”

从被质疑到不可或缺

2006年,张永锐初入行时,男护士在厦门医疗系统中占比不足1%。如今,仅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男护士比例就达10%,三院ICU更形成男女黄金配比梯队。这个群体用行动证明价值:在需要体力的操作中,男护士参与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在高精尖设备维护方面,故障响应时间明显缩短。

黄晓敏当初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时,父母曾放狠话:“要么退学,要么就别回家。”如今,看着儿子在专业领域的成长,父母非常认可他的选择。姚海龙曾一度想转行,直到一场抢救改变了他的想法:“看着濒死的病人恢复心跳,家属哭着道谢,突然觉得这职业很神圣。”

“社会总问男护士能做什么,其实我们想问:哪里不需要我们?”姚海龙的话道出群体心声。从急救现场的“人肉担架”,到精神科的“安全盾牌”,再到手术室的“设备管家”,他们的角色早已超越传统认知。 

责任编辑: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