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房里,“21天燃脂训练营”的学员正在锻炼。
东南网5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星榕 林闻 文/图)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是“体重管理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国家喊你减肥”等相关话题登上热搜,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体重问题。
团购平台推出的“21天燃脂训练营”期期爆满;饮品店内,每杯咖啡奶茶被标注上热量,连生日蛋糕等甜品也出了定制减糖版本……在厦门,体重管理已从个人健康议题逐渐演变为涉及体育、健康食品等多领域的消费热潮,与减重相关的各类消费市场呈现火热景象。
“体重管理”撬动消费新场景
热身、开合跳、高抬腿、往返跑……每周一上午,不少穿着轻便运动服的学员准时来到位于厦门市湖里区江头街道的一家社区健身房,进行减重训练。该健身房自推出“21天燃脂训练营”课程后,收获了诸多好评。
“上课时,教练借助各种小游戏激发我们的训练热情,课后还提供量身定制的饮食指导和监督服务。减重的过程虽然很累,但看到了成果后,还是忍不住地开心。”训练营学员李丽说。
该健身房老板周柱福告诉记者,“21天燃脂训练营”分为早、中、晚三个班,一期12人,期期爆满。报名燃脂训练营之后,健身房会采集学员的身体指标等数据并建立个人档案。除了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之外,学员还需要在课后上传自己的三餐饮食照片以及其他活动数据到微信群里。每天晚上,周柱福都会在减重微信群里叮嘱大家打卡。
“报名学员以女性居多,一个周期下来,平均每个人可以减掉5斤左右的体重。”周柱福从2002年开始进入健身行业,在他看来,如今,消费者的健身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体重管理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21天燃脂训练营’为例,比起每周4天的线下训练,课后的每日饮食审核、运动监督和心理疏导才是这门课程的核心卖点。对很多减重人群来说,他们购买的不是课程,而是监督和陪伴。”
在健康管理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逐渐从运动场景延伸至日常饮食领域,控糖、控卡(即控制卡路里摄入量)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潮流。走进位于厦门仙岳路的一家低糖甜品店,只见刚刚出炉的碱水面包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与热气。这家店主营低卡路里、低糖的甜品,并贴心地将店内每款产品的热量逐一标注出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消费。
“很多人对甜品的最高评价是好吃且不甜。不少顾客来预订甜品时,最先问的就是能不能做少糖处理。”店主李晓说,店里主要采用赤藓糖醇作为调味品,其具有热量低、甜味纯正、口感清爽等优点。与蔗糖相比,赤藓糖醇的热量仅有0.4kcal/g,但甜度能达到蔗糖的60%~80%。“以同等大小的4寸蛋糕为例,使用赤藓糖醇后,热量比之前足足少了一半。既满足了顾客吃甜食的需求,又减轻了管理体重的负担。”
除了线下商家,在外卖平台上,一些主打沙拉和轻食的店铺也在商品详情页面标上了每款产品的卡路里,方便消费者计算热量摄入。582卡路里的厚切西冷牛排谷物碗、285卡路里的炙烤鸡胸肉轻体沙拉……打开“美团外卖”平台上的一家轻食门店,只见每份餐品的热量已被清晰注明。为了扩大“减脂餐”的受众面,该店铺在合理搭配蛋白质、膳食纤维和主食碳水的基础上,推出了由五谷杂粮饭、鸡胸肉和蔬菜等食材制成的“低卡”套餐,颇受消费者青睐。
可以看到,不论是通过心理疏导重塑学员生活方式的“21天燃脂训练营”,还是用“吃得明白”的方式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都折射出当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核心诉求。
上新减重门诊助力科学瘦身
“去年的体检结果显示,自己的好几项指标都超出了健康范围,BMI指数更是来到了24,已经属于超重范畴了。”最近,感受到“超重”压力的市民刘诗文,正盘算着如何把体重减一减。
像刘诗文这样在“超重”边缘徘徊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瘦身成功,但仍存在一部分需要依靠外界帮助的“减肥困难户”。在此背景下,专业化的减重门诊应运而生。
在厦门的一个减重门诊里,医师刘昭晖正向就诊者陈女士解读医学报告。今年30多岁的陈女士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却将近200斤,肥胖不仅影响了她的日常行动,还引发了头痛、心慌、高血压等症状。
“我尝试了节食、运动、吃减肥药等方式,但都没办法把体重减下来,这让我非常苦恼。”陈女士告诉记者,了解到这个减重门诊效果不错,自己便立马来试试看。
“考虑到陈女士的体重基数较大,我们建议她每天坚持运动20~40分钟,力量运动和有氧运动隔天进行。同时,我们还对她进行了营养指导,帮她塑造健康的饮食习惯。”刘昭晖说,减重门诊融合了普外科、内分泌代谢科、营养科和运动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多管齐下帮助患者减重。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在厦门,与陈女士一样深受肥胖问题困扰的患者不在少数,到减重门诊咨询就诊的肥胖人群呈逐年递增趋势。肥胖不仅催生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还容易引发呼吸暂停综合征、关节劳损等并发症,导致医院的急诊与住院率激增,造成医疗资源的紧张。
所以,进行体重管理带来的不仅是个人体重的改变,更有利于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原来,有许多病人因肥胖的缘故,一年来呼吸科就诊好几次,甚至睡觉时都需要佩戴呼吸机。如今,通过科学减重,不少病人告别了呼吸机,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这不仅减轻了患者自身的病痛和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设备的运转效率。”刘昭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