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节节攀升,蚊虫进入疯狂繁殖季。日前,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皮肤科接诊的隐翅虫皮炎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单日最高接诊量达 9 例。在福建,草丛、河畔等地潜藏着不少 “危险分子”,稍不注意就会让人中招,轻则皮肤红肿刺痛,重则危及健康。下面为大家详细盘点几种福建常见的夏季毒虫,同时分享科学防范与应急处理方法。
蜱虫
图片来源: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微信公众号
蜱虫俗称 “草爬子”,在福建的草地、树林等地较为常见,常蛰伏在草尖、低矮树枝上,也会藏匿于宠物毛发间。它们嗅觉敏锐,一旦感知到宿主靠近,便迅速攀附,利用倒钩状口器深深刺入皮肤,贪婪吸血,这个过程甚至可持续数天之久。每年 5 - 7 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它们堪称 “病毒搬运工”,携带的病原体可引发莱姆病、森林脑炎等严重疾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应对指南:
1.进入草地、树林等蜱虫易出没区域,务必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脚并将裤腿塞进袜子里,减少皮肤暴露。
2.定期检查全身皮肤,重点关注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
3.宠物外出归来后,仔细检查其毛发,避免将蜱虫带回家。
4.若发现蜱虫叮咬,切勿强行拔除。建议使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平稳向上拔出,随后用碘伏消毒。
隐翅虫
图片来源:中山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隐翅虫又名 “影子虫”“青腰虫”,是福建夏季皮肤科的 “常客” 。这种细长的小虫子看似无害,实则暗藏杀机 —— 其体内含有 pH 值达 1 - 2 的强酸性毒液。每年 6 - 9 月,它们喜欢在夜间循着灯光飞舞,一旦停留在皮肤上被拍打,毒液就会迅速腐蚀皮肤,引发条状、片状或点状的红斑水疱,灼烧感和瘙痒感令人苦不堪言。
应对指南:
1.发现隐翅虫落在身上,切记 “只吹不拍”,可以用嘴轻轻吹走,或用卡片等工具小心移开。
2.若不幸沾染毒液,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冲洗患处,中和酸性毒液;也可用 4% 苏打溶液或 10% 氨水擦拭,缓解症状。
3.若出现大面积皮疹或全身不适,需及时就医。
刺毛虫(洋辣子)
图片来源: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微信公众号
刺毛虫俗称 “洋辣子”,堪称自然界的 “伪装大师”,在福建地区常身披色彩斑斓的毒毛,静伏在绿叶间。这些看似柔软的毒毛实则是空心的 “毒针”,内部储存着强酸性毒液。每年 6 - 9 月,它们进入活跃期,一旦接触人体皮肤,毒毛便会刺入并释放毒液,引发剧烈的灼痛和瘙痒,伤口周围很快出现红肿、丘疹或水疱。
应对指南:
1.被蜇后切勿抓挠,防止毒毛进一步深入皮肤。
2.可使用宽胶带反复粘贴患处,拔除残留毒毛。
3.用碱性肥皂或小苏打水清洗伤口,中和酸性毒液。
4.涂抹炉甘石洗剂或南通蛇药片调成的糊状药物,缓解疼痛。
5.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
红火蚁
图片来源:中山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
红火蚁被称为 “无敌的蚂蚁”,在福建的草地、公园土壤中常见,它们喜欢筑巢,巢穴外观呈小土丘状。红火蚁攻击性极强,一旦蚁巢遭到破坏,便会倾巢而出,用强有力的上颚撕咬,并通过尾部毒针连续蜇刺,注入毒液。过敏体质者被蜇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反应。
应对指南:
1.户外活动时避免赤脚,不要随意触碰土丘状蚁巢。
2.若不慎踩到蚁巢,应立即快速逃离,并用力跺脚抖落身上的蚂蚁。
3.被蜇后,用肥皂水清洗伤口,涂抹清凉油或糖皮质激素类药膏。
4.若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蜜蜂
图片来源:湖南软件技术职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在蜜蜂家族中,只有工蜂肩负着保卫蜂巢的重任,因此也是唯一具有攻击性的成员。在福建,当它们感到威胁时,工蜂会用尾部的毒针刺入皮肤,并注入弱酸性毒液。与其他毒虫不同的是,蜜蜂蜇人后,毒刺会连同部分内脏留在皮肤上,持续释放毒液。被蜇部位会迅速出现红肿、疼痛,并伴有灼热感。
应对指南:
1.被蜜蜂蜇伤后,首先要用镊子或卡片小心拔除毒刺,避免挤压使更多毒液进入体内。
2.用肥皂水或小苏打水反复冲洗伤口,中和酸性毒液。
3.局部冷敷减轻肿胀疼痛。
4.若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皮疹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东南网综合福州新闻网、福州天气网、中山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