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家伴成长,法护未来:指导令中的家庭教育启示

2025-05-19 14:46:31 作者: 来源:思明法院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每一份家庭教育指导令,都是对家庭责任的唤醒,更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有力保护。

在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我们以“法”为尺丈量家庭教育的责任,以“家”为桥传递家庭教育的理念,为孩子的“未”来铺就坚实的成长之路。

家庭教育指导令是人民法院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针对家庭教育缺失或监护人失职行为,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发出的责令监护人接受指导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文书。

案例一

语言暴力,看似只是“冷嘲热讽”却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吴先生与罗女士婚后育有一女丽丽,吴先生在外务工养家,罗女士则在家抚养、教育丽丽。

母女相处过程中,罗女士常常在辅导作业时因情绪激动而口不择言,羞辱、训斥孩子,给丽丽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不仅成绩越来越差,并且愈发自闭,不愿和人交流,甚至出现自残现象。而吴先生远在外地,很少陪伴丽丽。

讲这么多次,我就是教头猪都听懂了花的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呢上的补习班有什么用?这次怎么只考这么点分什么题都不会还只想着玩怎么就生出你这么笨的因双方在丽丽的教育理念上分歧极大,最终二人诉至法院,均要求直接抚养丽丽。

经法官了解,吴先生陪伴较少确有维系家庭生计的客观原因,且吴先生表示若其抚养丽丽,会将丽丽接来身边居住,并做好相应的教育和生活安排。同时,法官征询了已年满8岁的丽丽的意见,她表示想跟爸爸生活。

法官寄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辱骂、恐吓等语言暴力属于违法行为,父母教育子女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成长规律。

语言暴力看似没有身体伤痕,却可能造成更持久的伤害。长期生活在语言暴力中的孩子,容易陷入自卑、焦虑,甚至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当家长以“管教”之名,将贬低、嘲讽、威胁、辱骂当作日常沟通的方式,无异于时刻霸凌孩子。

教育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以身作则的引导。当孩子犯错时,耐心倾听和理性沟通远比斥责更有力量。家长应当用言语搭建理解的桥梁,为孩子提供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二

过度溺爱,看似是“爱的补偿”却是吞噬孩子的沼泽赵先生和韩女士婚后生育一子涵涵。几年后,赵先生与韩女士协议离婚,约定涵涵随韩女士生活,赵先生每周末可以探视孩子并带涵涵回住处居住。在孩子8岁时,赵先生向法院提起抚养权纠纷诉讼。

法院经审查发现,赵先生为了让自己更受孩子喜爱,十分溺爱孩子,对涵涵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涵涵在赵先生家中时,可以毫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不论是想出去玩、想要明显超出消费水平的东西,还是不想写作业、不愿意上辅导班,赵先生都会满足。养成习惯后,在韩女士家中,涵涵也吵着闹着要玩手机。在赵先生刻意的纵容下,涵涵脾气也越来越暴躁,一言不合便摔打东西、大吵大闹。

法官寄语:抚养权的归属,不在于谁溺爱更多,而在于谁更能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天空。

无底线的溺爱,会让孩子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丧失应对挫折、承担责任的能力,更会导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混乱。若以爱为名、以溺爱为武器、以放弃教育底线为代价换取孩子的情感偏向来争夺抚养权,终将摧毁孩子成长的根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以孩子未来为重,共同担起教育责任,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为孩子的行为设立合理的界限,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案例三

相互指责,看似攻击的是对方其实也伤害了孩子

冯先生因与杨女士婚后频繁争吵,遂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双方都想争取儿子小明的抚养权。

法官在审理中发现,小明对父母都不亲近,甚至对二人产生了明显的抗拒、抵触心理。原来,冯先生和杨女士在教育小明的过程中,经常通过攻击对方来提高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把孩子的过错或者生活中的不顺都归咎于对方的性格缺陷和教育引导问题,声称只有自己是真正地爱小明、为这个家好。

冯先生、赵女士都试图把小明拉到自己这一边的战线,却没人愿意静下来听一听小明的想法。小明因为这样畸形的教育方式和充满矛盾的家庭氛围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正常的学习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此后,在心理咨询室,法官单独询问小明的想法。小明说,他最烦的就是父母两个人都在家的时候,他本来打算写作业或者看书,一听到爸妈吵架,有时还要叫他评理,心里就特别特别堵得慌,自己的事情一点也做不下去了。如果有一人不在家,吵不起来还好点,但可能也会拉着他说另一方的坏话,其实他根本不想听。

法官和蔼地告诉小明:“这本来就是大人的事情,不应该影响到你的。现在法院已经对你爸爸妈妈进行了批评教育,他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不会再在你面前指责对方了。请你也一起帮助法院监督爸爸妈妈,好吗?”小明点点头。

法官寄语: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孩子也不是父母争夺的战利品,而是需要共同呵护的幼苗。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对“另一半”的诋毁只会成为一把“无形的利刃”,看似争夺孩子的认可,实则是将成年人的矛盾与怨愤转移到孩子身上,不仅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让孩子丧失对亲情的基本信任,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建立与价值观的形成。

父母应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不把夫妻间的矛盾展露在孩子面前,不把夫妻间的偏见和不尊重传递给孩子,真正的“为孩子好”是放下对彼此的敌意,用行动证明爱与关怀。

为人父母,不仅是命运的馈赠和礼物,更是责任的考验和挑战。错误的教育方式不是爱,而是伤害。

教育没有完美的范例或模板,却有共同的原则。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爸爸妈妈,多倾听孩子的内心,多理解孩子的想法,在和孩子的不断沟通中持续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理解:“未”来可期,始于今天的言传身教;家的温暖,当与法的指引同行。让我们用尊重、倾听、理解与爱,和孩子一同健康成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