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9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福建民俗博物馆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举办“闽韵千载 博物共融”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活动,推出精品展览、社教体验、非遗展演、民俗讲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诠释博物馆的文化担当与创新活力。
展览:以器载道,溯源闽地文明根脉
福建民俗博物馆常设展览“润物细无声——二十四节气里的闽式生活展”通过民俗文物与诗词艺术,串联起福建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智慧与生活美学,凝练为“春生、夏趣、秋兴、冬藏”四大篇章。观众流连其间,感受“四时如流,风物成诗”的闽式浪漫。
临展厅里,龙泉青瓷展现千年风华。“翠色千年——福建民俗博物馆藏龙泉窑展”展览共计展出48件/套馆藏龙泉窑青瓷。通过欣赏这些青瓷精品的同时,观众能够体会到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与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不少游客观看完展览,直呼真是一眼望见“千年”。
此外,福建民俗博物馆联合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博物馆,福州市鼓楼区博物馆举办的“千秋石韵一寿山石文化艺术展”于2025年5月17日在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开展,四大博物馆共同甄选80件(套)馆藏珍品,以“地脉凝华""石韵流芳""匠心独运"三大篇章,呈现福建石雕艺术的精工巧思与文化传承。
社教:以创为引,激活文化传承基因
活动当天,民俗馆举办“文物焕彩 古韵新颜”体验活动,一场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悄然上演。通过观察和描绘文物的细节,青少年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艺术创造力,还能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小朋友们沉浸在“古物今绘”的创作中,大朋友们同样选择来博物馆“充电”。在“瓷上‘中国风’——福建外销瓷与欧洲艺术风潮”民俗讲坛中,专家以明清外销瓷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揭开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隐秘篇章。通过讲座带领青年朋友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生动诠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
“走出去”:以民为本 扎根生活
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推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福建民俗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积极开展“三进”行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剧团,让传统文化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扎根生长。
民俗馆带领非遗传承人走进福州市温泉小学、福州格致中学等学校,展示并教授柘荣剪纸、捏泥人、福州木雕等非遗技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滚轮拓印体验走进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让传统文化爱好者欣赏精彩戏曲表演的同时触摸历史纹路;民俗馆“福见风物”特色社教项目走进华大街道龙峰社区,家长与孩子携手体验“彩墨拓印民俗龙”,在亲子互动中了解并传承民俗文化。
闽韵之夜:以乐为媒,点亮坊巷夜色
当暮色浸染三坊七巷的马鞍墙,福建民俗博物馆的飞檐斗拱间,流淌的不仅是光影,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和鸣。舞台上,伬唱艺人神态专注,将福州方言曲艺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博物馆之夜增添一阙古韵乡音。通过伬艺表演,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福州方言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福建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闽地民俗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火”起来。
福建民俗博物馆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举办“闽韵千载 博物共融”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活动(福建民俗博物馆供图)
福建民俗博物馆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举办“闽韵千载 博物共融”5·18国际博物馆日专题活动(福建民俗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