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乐动乡村“种文化”
www.fjsen.com 2025-05-21 09:03:40 林清智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乡村乐队在老宅里排练。

东南网5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 文/图)

“艺术点亮乡村”。走进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这句贴在墙上的标语,让“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团成员会心一笑。古厝分布两侧的村道间,忽有清越乐声穿檐而来,大家循着《茉莉花》的旋律拐进卫公古民居,一场特别的乡村音乐会正在上演。

中阮的清音、电子琴的旋律、扬琴的脆响、竹笛的悠扬……不同乐器的和声在百年老宅的梁柱间交织。5月13日傍晚的这场演出,主角是8位带着泥土气息的乐手。他们是本村及周边村民,在“乐手”之外各自有着不同身份——木工、村干部、光饼制作师、摩托车修理工等。

促使乐手们聚在一起的是来自安徽的周青。这位“80后”舞蹈演员自2004年起扎根杭州,丈夫洪纬是二胡演奏者。2020年,这对文艺伴侣作出重要抉择——辞去省属事业单位工作,从杭州迁居半山村。选择的契机,源于梅仙镇通汶联村党委书记林上斗的邀约。

10年前,退伍返乡的林上斗担任村支书后,带领村民整治环境、修缮古厝、盘活闲置资产,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物质条件逐步改善,他开始思考更深层的命题:如何让村民的笑容里不仅有富足,更有文化滋养的光彩?

面对村里错落分布的12座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林上斗萌生了吸引艺术家入驻使用的构想。

2020年一次出差机缘,林上斗结识了周青夫妇,当即发出邀请。彼时,周青夫妇不仅从事艺术工作多年,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艺术乡建实践经验。热爱乡村的他们,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充满兴趣。同年,周青夫妇赴半山村实地考察。在初次闽中之行中,村里的特色老屋和传统文化氛围深深打动了他们。他们决定定居于此,用艺术专长参与乡村文化振兴。

“文艺工作者下乡后能做什么?我们不仅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周青决心做投身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知青。夫妻俩于2020年来到半山村,以古民居为基地创办新知青艺社,通过音乐、舞蹈、视频等艺术创作和公益培训,开启“种文化”的实践。

周青夫妇首先对热爱艺术的村民开展公益教学,并带动其他村民参与文艺活动。然而,有些村民比较腼腆,放不开手脚。对此,周青劝害羞的阿姨“跳舞提升气质,促进家庭和睦”,洪纬则开导疑惑的大叔“拉琴带来快乐,有益身心”。

在周青夫妇的鼓励下,半山村参与吹奏、弹唱、舞蹈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随即组建了包含民乐队、腰鼓队、舞蹈队的“半山白鹭艺术团”,并通过自媒体持续宣传半山村的“文艺范”。一段志愿者在老宅跳舞的短视频,凭借古韵与新潮的反差,在社交平台收获超2000万点击量。

以文化人,需要时间的积累。经过五六年的实践,艺术持续赋能半山村的乡风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多维带动效应。家庭层面,文艺活动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助力家庭和谐。经济层面,村民有了谋生新技能,或登台演出,或借文旅流量摆摊增收。教育层面,新知青艺社为村里儿童开设“自然美育教育”课程,利用村落古建筑、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在下一代心中播撒文化种子。

艺术点亮了乡村,也照亮了人生。被照亮的不仅是周青夫妇和村民的生活,还有数以千计的外地青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知青艺社架起了城乡青年交流的桥梁。周青夫妇持续在自媒体发出号召,征集志愿者来到乡村,如今已发展出20余名合伙人。来自宁夏的“00后”师媛媛便是新加入者。在河北求学、苏州工作的她,偶然通过网络关注到半山村,实地考察后毅然辞去互联网公司职务,专门负责新知青艺社的新媒体运营与人才招募,未来还将独立负责其他村的整体运营。“乡村让我找到松弛感。”这位选择返乡的年轻人如是说。

“热爱乡村是核心门槛。”周青透露,新知青艺社运行5年来,累计吸引全国2000多名大学生及青年艺术家驻村开展文艺工作。最终,约5%的志愿者选择扎根,部分成为创业合伙人,持续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与艺术能量。

选择扎根的青年在参与新知青艺社公益服务的同时,也依托这个平台获得创业实践机遇。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了商机,由废弃农用场所改造而成的咖啡店,最多时一天可以卖1000杯咖啡。不少曾在“大厂”工作的青年,由互联网从业者转变为乡村咖啡师、摄影师、糕点师。青年在这里找到了事业新支点,翻开了爱好与赚钱相统一的新篇章。

“山幽幽,水悠悠,白鹭飞翔白云飘;千年古树诶千年绿,白鸟唱起迷人的歌谣……”夕阳下的半山村风景如画,农民乐队的歌声从老宅飘出。漫步于整洁村道上的林上斗发出感慨:“艺术让老房子有了新生命。”

image.png

半山村一角

image.png

半山村文化建设氛围浓厚。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