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用上了智慧监测装备。
东南网 5 月 21 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第六个国际茶日来临之际,“香飘两岸 茶和天下” 主题活动在冶山春秋园拉开帷幕。非遗传承人授牌、茶席展演、两岸茶俗互动等环节交织,现场茶香氤氲,古韵悠长。这场活动不仅是福建茶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折射出全省以 “三茶统筹” 为抓手,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的创新实践。
产业融合 从 “绿叶” 到 “金叶” 的跃升
据介绍,福建茶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的规模,居全国首位。这一成绩背后,是 “三茶统筹” 理念在产业领域的深度实践,通过生态化种植、数字化赋能、茶旅融合等多维度发力,让一片片普通的茶叶,变成了带动乡村振兴的 “金叶子”。
南平市推广 “油菜 + 大豆” 轮作模式,建成 69 万亩绿色生态茶园,茶叶价格提升 30% 以上。在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茶农游平秀正忙着查看新长出的茶芽,他感慨道:“生态茶让‘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传统智慧焕发新生。”
而在政和县铁山镇,茶农陈德顺的茶园同样是生态种植的受益者。“以前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破坏了土壤,茶叶品质也上不去。” 陈德顺说,在政府引导下,他开始采用生态种植模式,在茶园里套种紫云英等绿肥植物,还引入了害虫天敌防治虫害。如今,他的茶叶不仅不愁销路,价格还比原来高出不少。“去年,我的有机茶通过了认证,每斤售价提高了 50 多元,订单还源源不断。” 陈德顺脸上洋溢着笑容。
福茶网平台入驻企业超 1 万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茶叶溯源。在安溪中国茶都,90 后茶商林晓峰正对着手机进行直播带货。“数字化让我们的茶叶销售渠道更加广阔,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 林晓峰说,他的直播间每天在线观看人数能达到上万人,高峰期一天就能卖出价值 10 多万元的茶叶。安溪电商的蓬勃发展更是令人瞩目。2024 年,安溪电商销售额破百亿大关,占全国四分之一。在安溪县尚卿乡因电商卖茶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们纷纷开起网店,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销售茶叶。“以前茶叶卖不出去,只能贱价卖给茶商。现在通过电商,我们能直接把茶叶卖到全国各地,收入翻了好几倍。” 村民王大姐说道。
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依托坦洋工夫茶文化,村里打造了集茶园观光、茶叶制作体验、茶文化研学于一体的茶旅项目。“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村里就热闹非凡,游客们在这里采茶、制茶、品茶,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坦洋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茶旅融合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也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村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茶叶、茶点等特色产品,人均年收入增加了 2 万多元。
科技赋能:从 “经验” 到 “标准” 的突破
“夏种大豆,冬种油菜。”这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植物根系领域专家廖红,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为燕子窠生态茶园定制的绿色种植方案。传统耕种模式造成碳亏欠,用现在的生态管理模式1亩地1年能固碳1吨、减排30%,不仅茶产区的生态越来越好,产出来的茶叶质量更好。在燕子窠生态茶园,科技特派员廖红团队的 “无农药无化肥” 种植模式成为全国范本。通过选派 281 名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南平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技术覆盖。
“过去种茶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说话。” 武夷山茶企负责人黄圣辉展示手机上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显示土壤墒情、温湿度等数据。在福鼎市点头镇,茶农老周也对科技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以前判断茶树需不需要浇水,全凭经验和肉眼观察,现在通过土壤墒情监测设备,手机上就能看到土壤湿度,什么时候该浇水一目了然。” 老周说,自从使用了智能监测系统,他茶园的茶叶产量提高了 15%,品质也更好了。
2024 年,福建茶树良种覆盖率达 96%,制定茶叶标准超 100 项,专利数居全国前列。在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试验田里,科研人员正在对新培育的茶树品种进行观察记录。“我们培育的金观音、黄观音等新品种,具有香气高、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深受茶农喜爱。” 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介绍。
在茶叶标准制定方面,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制定的茶叶标准,涵盖了种植、采摘、加工、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让茶叶生产有章可循,提升了福建茶叶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中心负责人表示。如今,福建茶叶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严格的标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福建茶、爱上福建茶。
近年来,福建以 “三茶统筹” 为引领,通过产业融合与科技赋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茶产业发展之路,绘就了一幅茶香四溢的乡村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