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黑水”如何变“绿水”?
2025-05-23 09:00: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5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林惠卿) 早上7点,阳光洒满农家果园。漳浦县盘陀镇通坑村村民蔡山河在自家莲雾果园里忙碌。果园旁有个资源化便民利用点,水管上“非生活用水,仅限灌溉果树苗木”的标识十分显眼。蔡山河转动水龙头,灌溉用水顺着软管流了出来。一旁的菜园里,几名村民从资源化便民利用点旁的水沟里引水浇菜。这些水既不是自来水也不是河水,而是经深度厌氧预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 “我们以通坑村为试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漳州市漳浦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捍南表示。 污水是怎样再生的?再生水用到了哪里?它的可持续性如何?记者进行了探访。 废水隔油 管网不堵 蔡山河的家是一栋3层小楼,有5个卫生间。他告诉记者:“过去,生活污水直接排进下水道。一到夏天,房前屋后臭烘烘的,蚊虫不少。”据通坑村党支部书记蔡毓榆介绍,过去,该村280多户村民的污水直排沟渠,下水道时有堵塞。 去年年中,漳浦生态环境局牵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改造,创新推出“五色模式”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将村民冲厕所的“黑水”和生活使用的“灰水”进行预处理,混合得到的“黄水”,进一步在终端进行厌氧深度发酵后变成“白水”,“白水”具有一定肥力,可供村民灌溉使用,终端设施处理达标后的“绿水”则直接排放。 在蔡山河家门口,漳浦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股负责人戴东斌蹲下身,指着隔油池解释:“餐厨废水如果直接排入管网,会造成堵塞。因此,废水需先经过隔油池,隔离油污和杂物。厕所污水则通过地下三格化粪池沉淀发酵,虽然看不见,但这个‘地下工厂’正在持续工作。‘黑灰’两股水预处理后,成为‘黄水’,汇入污水主管网等待处理。” 在隔油池旁的墙上,一张彩色的“一户一图”格外醒目。“全村280多户都有这样的专属管网地图,清晰标注着每户卫生间、化粪池和厨房的接管路线。图纸旁悬挂的农污联络牌上,党建指导员和技术指导员的联系方式一目了然。”戴东斌表示,村民遇到任何排水问题,随时可以拨打电话求助。 漫步村道,脚下彩色标识成为“向导”:黄色箭头指向“厨房及化粪池混合污水”,灰色标示“厨房污水”,黑色指引“化粪池污水”。蔡毓榆指着新修的雨水管道介绍道:“村民的房屋都专门安装了雨水排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后,村里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的景象了,池塘也变清了,连村民的卫生习惯都跟着提升了。” 既要实用 又要省钱 “照搬城市标准治理农村污水,既费钱又不合适。”陈捍南指着通坑村地势图说,农村地形复杂,村落各异。以通坑村为例,地势高低不一,若按传统模式建设污水处理站,低洼处需加装提升泵才能输送污水,增加了建设和运营成本。 初步测算,按传统建设模式,漳浦县132座村庄总建设费用高达22亿元。按单村日处理百吨污水测算,年运营成本约10万元。更棘手的是,传统模式还存在两大难题:处理后的水质难以稳定达到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可能造成河道二次污染;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落实,最终导致农村污水设施“建不起、用不起”。 漳浦县的农村污水治理新理念是“化繁为简”,既要确保全覆盖,又要省钱、便于操作。该县以通坑村为试点,分两步走。第一步做减法,根据村庄地形特点划分网格,把庞大的污水治理工程拆解成小型单元,实现“化整为零”。这样不仅能减少建设施工量,也能大幅降低运维成本。第二步做加法,通过网格化分散收集后,再用分段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串联起来,完成“化零为整”的污水收集利用。 在通坑村,18个不同高程的区域被划分为若干网格模块,每三四户村民配套建设三格化粪池。尾水分级利用后,剩余部分汇入主管网统一处理。根据地形差异,这套系统实现了精准分流:在较低的农田区域,处理后的水直接用于灌溉;在较高的荒地,建成地埋式口袋公园,通过生态净化产出可回用的水。 这一模式确实降低了成本。项目采用沟渠直埋管道的方式建设,一次性总投资320万元,可使用20年。项目月运营成本仅需1000元,分别为村民兼职巡查工资500元/月和太阳能、信息化、终端处理等运维费500元/月。为确保水质,除环保部门常规检测外,站点还专门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不定期抽检。目前,项目已稳定运行半年多,日均处理污水80吨,资源化利用率达90%。 因地制宜 灵活推广 漫步在通坑村农污资源化微公园,汩汩“清泉”从喷泉中涌出,水质清澈透明,毫无异味。“这里是我们污水处理终端的‘最后一公里’。”通坑村污水项目负责人王小军介绍,处理流程为沉砂池—厌氧池—生化处理—调节池。调节池如同智能分水岭,一部分水进入智能喷灌系统,滋养着周边60多亩果树,村民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剩余部分则进入生化渗滤池继续净化,最终出水达到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资源化便民利用点,王小军打开太阳能水泵进行演示并介绍:“经过厌氧充分发酵的水可用于灌溉。我们在村里配套建设了6个这样的取水点,有太阳能水泵和手动泵两种设计,村民可以按需取水,特别方便。” 陈捍南强调,创新模式的精髓在于“因地制宜、狠抓设计”:“根据每个村庄的地势、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接管纳污、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不同方式,为每个村庄制定最适合的治理方案,并通过科学设计来实现控成本、促长效的目标。” 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黄旭光分析了项目的综合效益。经济方面,节省建设和运维成本。环境效益方面,处理后的水肥主要含有磷元素,可作为天然养分用于农作物灌溉,既安全又环保。同时,小型灌溉设施占地少且合规,突破了财政支出难、水质达标难、土地指标难的困境。 黄旭光表示,漳浦县虽提供了农村污水治理的新思路,但要真正推广,还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项目应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需探索“村民共管+适度付费”模式,确保系统长期运行。其次,应强化科学监测,对回用水质、土壤影响进行系统性跟踪和研判,避免潜在生态风险。另外,不同村庄的地形、人口密度、经济条件差异大,需灵活调整方案,而非简单复制。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