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全国共评选出80个优秀案例,福建省文旅厅精选推荐的7个案例入选,入选数稳居全国第一。
此次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征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示范引领,旨在引导戏曲院团完善建设发展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多路径选择、多条腿走路”的创作排演格局,持续改善戏曲创作演出生态环境,推动新时代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入选案例反映全国戏曲院团在跨剧种移植改编、整理改编传统戏、经典剧目传承演出、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和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上的有益探索、创新举措、经验成效,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五类项目的十佳案例福建均有入选,充分展现了福建戏曲创作坚持守正创新的丰硕成果,凸显了福建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版图的高地地位。
福建入选的7个案例
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十佳案例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闽剧经典剧目《贬官记》:
尊重原作精神,激活本土基因
闽剧《贬官记》移植自梅林戏,历经多次改编打磨,其成功关键在于尊重原作精神,同时激活本土戏剧基因,在立足本土化同时实现创新,遵循戏剧本体规律,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内容嫁接,形式创新”的范例。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十大剧目、首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30年来盛演不衰,至今已演出近600场,被京剧、评剧、粤剧等多个剧种移植,成为走向全国的闽剧优秀剧目。
整理改编传统戏十佳案例
福建京剧院
京剧《真假美猴王》:
薪火相传正青春
《真假美猴王》是福建京剧院的经典武戏剧目,剧院创始人之一的李盛斌先生对猴戏表演的独特理解与精湛技艺,为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1981年该剧进京参加国庆汇演并在全国开展巡演超过600场,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大盛事。1983年拍摄成戏曲电影,成为露天电影时代的经典。2021年复排青春版,大胆起用第五代青年演员担任主演,不仅保留了老版的技巧精华,并且充分考虑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吸引新一代观众喜爱上这一经典作品,实现艺术品质、武戏传承与市场价值的多重突破。
经典剧目传承演出十佳案例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梨园戏《陈三五娘》:
古老南戏跨越七十年的现代传承
《陈三五娘》是福建南戏特有剧目,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嘉靖丙寅年的《荔镜记》,该剧文辞典雅,表演精致细腻,音乐优美,名曲众多。1953年梨园戏建团之后,由名师蔡尤本口述传授,整理参加上海华东戏曲会演,荣获多项金奖,1958年被拍摄为彩色戏曲电影。2000年,由表演艺术家曾静萍向名师蔡秀英学习《小闷》《大闷》,开启了古本《陈三》的传承之路。近年来,又推出平行时空、赛博朋克、精粹读剧、沉浸互动演绎等多个创新展示版本,成为经典剧目不间断传承与演出的典型样本。
经典剧目传承演出优秀案例
福建芳华越剧院
越剧《何文秀》:
尹派经典剧目的守正创新之路
越剧《何文秀》是尹派艺术创始人尹桂芳的代表作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尹派”五大传承剧目之一,1937年尹桂芳初次演出,目前已历经八代传承。该剧源于明传奇《玉钗记》,受《何文秀宝卷》直接影响,1952年尹桂芳对剧目进行创造性改编,奠定经典艺术范式;1979年加入《私访》一折,此版本被全国越剧院团奉为“母本”。2024年,传承人王君安携尹派第八代青年演员开展巡演,并登陆保利院线“大戏曲家”系列,守正创新,以传统经典焕发时代魅力。
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十佳案例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古典戏曲的漂亮回归
《董生与李氏》是新时期梨园戏“返本开新”的集大成之作,该剧1993年首演,2004年再创精品版,由著名剧作家王仁杰编剧,龚万里与“二度梅”曾静萍主演,成为数辈梨园戏传承人不断接力打磨的“新经典”。以典雅的文辞、优美的曲调、精致的科介,展现古典戏曲高度虚拟化程式表演。至今演出超600场,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十大剧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新时期戏剧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经典作品之一”。赴法国等国家交流演出,获得“达到喜马拉雅山脉之巅的艺术高度”的赞誉。
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优秀案例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
高甲戏《连升三级》:
树立剧种本体意识 体现鲜明艺术个性
高甲戏《连升三级》是一部四幕讽刺喜剧,1958年由著名剧作家王冬青根据木偶戏故事及同名连环画创作。1961至1963年进京演出,得到周恩来、陈毅、朱德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郭沫若、老舍、田汉、曹禺等文化界著名人士赋诗撰文。1993年入选《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全国3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该剧。该剧表演艺术集中挖掘、继承了高甲戏丑行表演特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丑图”。自2006年复排提升以来,至今演出逾3000场,成为剧团看家戏,2021年入选《百部优秀剧作典藏》。
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十佳案例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
大型木偶神话剧《火焰山》:
实现古典文学与木偶艺术的深度融合
泉州提线木偶戏以精湛规范的表演技艺,已成为我国提线木偶艺术优秀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提线木偶戏《火焰山》以《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为故事蓝本,保留原著神话色彩与戏剧冲突,同时通过提线木偶特有的夸张肢体语言与细腻操控技巧,赋予角色生动的生命力。1979年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原文化部颁发演出一等奖;先后获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传统精品复排计划。至今已演出超过4100场,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和赞誉,已成为木偶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后续文化和旅游部将汇编印制优秀案例集,积极宣传报道优秀案例,择优将优秀案例剧目纳入全国戏曲展演展示活动,举办案例分享活动介绍经验做法。
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十佳案例
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优秀案例
整理改编传统戏十佳案例
整理改编传统戏优秀案例
经典剧目传承演出十佳案例
经典剧目传承演出优秀案例
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十佳案例
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优秀案例
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十佳案例
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