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25年5月28日08版
“你走后刮起了大风,担心你受凉会不会加重你的病情。现在身体怎样?说也奇怪,在一起又常争吵,离开了又很想念。要不是你病,真不想让你走!据侦察,扫荡晋西北的敌人正在撤回雁北……请你放心,我们会胜利转移出包围圈打击敌人的。”1940年4月,晋绥边区,一位怀有身孕的年轻女战士正在给丈夫写信,笔触温柔而坚定。
彼时,日伪军集结重兵,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1940年4月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700余人被包围。
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身孕,率骑兵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身负重伤的她只身被围困于山西朔州的荫凉山顶,击毙数敌后,大片大片的血,厚重得发沉的血,浸染了她的战衣,洒在了她发誓要保卫的黄土地上。
李林烈士陵园李林烈士之墓。张子言 摄
李林街、李林中学、李林烈士陵园……后来,这里的人们用她的名字——李林命名了许多地方。浩气贯洪涛,碧血染桑乾,英雄的名字从朔北雄城传颂至闽南江畔;忠魂托日月,肝胆映河山,英雄的故事永久回响在神州大地……
深植血脉赤子心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11月出生,40天后被遗弃在漳州市塔口庵门口,侨眷陈茶抱养了她,取乳名翠英。
李林4岁时,养母陈茶带着她远渡南洋,前往印度尼西亚泗水市,寻找在南洋经商的丈夫李瑞奇。
此时的李瑞奇在当地已打拼出一番事业,经营着两家公司,还是印尼爪哇华侨团体“外南梦”委员会的主席,在当地侨胞中颇有威望。他不仅热衷于公益,还热心关切华侨子弟的教育,带头集资创办爪哇中华学校。
1924年,李林入读中华学校。入学前,养父李瑞奇为李林取名“李秀若”。当时,殖民统治的大山压得印尼人民抬不起头。年幼的李林目睹荷兰殖民者的种种暴行,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在幼小的心灵里悄然萌发。一次课堂上,荷兰学监侮辱中华文化,她愤然驳斥:“中国比荷兰大200倍,当然了不起!”10岁那年,她在作文中写道:“为什么祖国不能保护她的儿女?”10多年后,当她成长为一名军政干员,在《给中央妇委的一封信》中,她仍在发问:“中国人为什么不会团结?爪哇人为什么不会团结?为什么情愿受人家的压迫?为什么受人家的统治不会反抗?”在侨居地的经历,让她萌生出朦胧、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产生了“振兴中华”的初心。
“李林的事迹不仅在她的故乡漳州,也在她求学、战斗过的地方广为传颂。”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陈坤山对记者说。
“听浔江之涛声,仰烈士之雄姿,中华儿女,能不为神州之崛起而扬帆策马,竞立功勋!”厦门集美中学李林园里,一座跃马横枪、奋杀敌寇的李林铜像巍然矗立,碑座前镌刻题词:“李林烈士女中英杰,为国捐躯永垂史册。”碑座后镌刻李林烈士生平事迹简介。园中绿草如茵,翠柏成行,庄严肃穆。
14岁时,怀着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愤慨和对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的热烈憧憬,李林如愿归国,就读石码私塾近半年后,进入厦门集美学校读书,在这里,她度过了诗一般的青春时光。
“陈嘉庚先生办学,注重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为李林提供了一片成长的沃土。”集美中学党委副书记许海建捧起一本《集美学校各校毕业生名册(1916年—1952年)》,纸张已薄脆泛黄,岁月在册页间静静流转,“看,李秀若的名字就在这里”。
“在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是文学,我希望着我能够做一个文学家。”李林在信中回忆。她最欣赏的是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取材自女革命者薇拉扎苏里刺杀彼得堡总督特烈波夫。后来,她在晋绥边区洪涛山下为抗日训练班的学员们讲课时,还经常讲述《门槛》中那位为国捐躯的女革命者。
同那个时代千万个纯真的梦想一样,她成为文学家的梦想被撕碎于残酷的战争、黑暗的政治。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时势国事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李林加入了学校组织的抗日义勇队,积极捐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
从集美学校毕业后,李林又先后到杭州女中和上海爱国女中求学。
李林在上海爱国女中就读时的照片(资料图片)
如今,上海爱国女中已更名为上海市爱国学校,在校门口的醒目位置,矗立着李林的半身雕塑。尽管校址几经变迁,但李林入学时的学籍卡仍留存至今。
“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蔡元培先生曾为学校题写这一校训。上海市爱国学校校长吴俊杰介绍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爱国女中的教师群体中就有地下党支部。”
彼时,“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先后签订,日寇正步步侵吞华北,亡国阴霾满城风雨。校门外,“可以看到穿着旗袍、高跟鞋、烫头发、擦胭脂、提着皮包,还挽着一个爱人,在马路上散步的摩登小姐或太太,也可以看到穿着长短不齐、破烂不堪、烟熏黑了脸、提着饭篮、挽着抱着或跟着一群肮脏饥饿的小孩子的女工”,还有猖狂的日军军演,黄浦江畔停靠的外国军舰。残酷的现实让李林发出拷问:“为什么,同样的人过不同的生活?”
在一篇题为《读〈木兰辞〉有感》的作文中,她以诗明志:“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国文老师李天行为这篇作文破例评了105分(满分100分)。
1935年,李林在上海加入学生救国联合会,为声援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成为上海市学生示威游行队伍的积极分子。次年,李林参加了上海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亡青年团”,并参加了“三八”节示威游行。当地政府的镇压也愈加残酷,诸多学生轻则被打伤,重则被捕入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李林也被盯上。为了不给组织增添负担,李林考取北平民国大学。北上前,她将名字改为李林,取列宁的中文谐音。1936年底,李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林(前排右二)与参加晋西北军政民大会的代表在一起。(资料图片)
这一年,也是李林最后一次与家人相见。
雁北征战屡立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林与家人失去联系。李瑞奇弥留之际,仍心心念念女儿,嘱咐李林的弟弟李永成一定要寻得姐姐的下落。
“记得1987年的一天,我和父亲在家里看电视剧《烽火侨女》。刚开始,父亲不知道电视剧中的人物原型是我姑姑。看完后,他很激动地站起来说,是你姑姑!是你姑姑!我找了几十年,今天才找到她。”李林的侄女李舟玲说,“那一刻,我们既为找到姑姑而感到欣慰,又为姑姑的牺牲而悲痛万分。父亲得知姑姑牺牲时还怀着身孕,抱头大哭,一夜无眠。”
七七事变后,李林请缨杀敌,奔赴抗日前线。在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
1937年10月初,八路军120师贺龙部宋时轮支队收复平鲁、井坪、朔县一带。不久,平鲁抗日游击队建立,后改称“第七支队”,队长刘华香,政治主任屈健。第七支队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偏关建立游击队的热情。李林自告奋勇,负责武装工作。
“开始的时候,许多同志不赞成,不让我负武装的责任。他们总以为,一个女的干武装工作,多少有点不合适。但我自己对这工作好象有些自信力,又有兴趣;同时觉得,在这时候,女的也应该有学军事的必要。我坚决地要求,大家没有办法,答应了我在偏关发展该地的游击队工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偏关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游击队,后改称“雁北抗日游击第八支队”,李林任政治主任。第八支队击毙汉奸伪县长李树德,打击顽伪李守信,一时间,李林率领的队伍令日伪军闻风丧胆。
1938年5月,雁北抗日游击队奉命北上开辟新区。李林带领战士掩护主力截击敌人。行军途中经过右玉田成村,发现了敌人在此驻有一个骑兵中队。李林当机立断,趁敌不备发起突然袭击,守敌死伤过半,残敌狼狈逃窜,百匹战马被缴获。此役之后,李林“女游击队长”的威名开始在雁北一带流传,贺龙将军亲切地称她为“了不起的女英雄”。
李林和抗日武装转战雁北各地,名震晋绥。她作战英勇,常骑着高头大马,冲锋在前,断路在后。雁北支队战功卓著,晋绥边区生机勃勃,早已是日伪敌寇心腹大患,对于这位骁勇善战的女英雄,敌人恨得咬牙切齿,到处张贴布告,悬赏重金5000大洋捉拿李林。李林打趣说:“我的每根发丝都是无价之宝呀。”
李林不仅是战场上的女英雄,也是反顽斗争的勇士。1939年3月,阎锡山在宜川召开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即“秋林会议”)。阎锡山秉承蒋介石旨意,欲借此会掀起反共高潮。根据上级指示,李林按期南下赴会。“敌人对我5000大洋的悬赏至今也没解除,回到我们自家的会上反倒成了游而不击?”会上李林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当着阎锡山的面,三次发言,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介绍了八路军及雁北抗日游击队近年来与日伪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种种事实,有力地驳斥了顽固派的种种造谣污蔑,引起了各方关注。
李林将刘华香将军送她的战马“菊花青”驯服。(资料图片)
李林还特别重视群众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就深入农家,帮着挑水做饭,与老乡拉家常、谈形势,为群众排忧解难,军民关系非常密切。经常有群众领着亲人找到李林,说:“我把人交给你们,带他去打鬼子吧!”尤其在解放区的女干部中,她的事迹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李林写道:“走到每一个村子,没有一个村子的老百姓不熟悉,拜了许多‘干妈’,团结了不少‘干姐妹’……最有意思的是地方干部的老婆,她们生的孩子要认我做‘干妈’。一个没有做过母亲的人,骤然被人家叫‘妈’是怪不好意思的。”
1940年,当李林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雁北军民无不悲痛万分,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她的血衣,被辗转送到了延安。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从延安发来唁电,赞扬李林:“不仅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妇女英雄。”《新中华报》《中国妇女》《新华日报》等报纸也刊登了李林的英雄事迹。
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大同时,赞誉李林是“中国的贞德”。
热血铸碑永不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烈士牺牲85周年、诞辰110周年。上月底,漳州市“寻访李林红色足迹”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漳州古城举行。仪式结束后,采访团随即启程开展采访活动,追寻李林的人生轨迹,深入漳州、厦门、山西和上海等地进行实地采访,追溯她灿若云霓的一生。
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尊跃马提枪的雕塑。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李林事迹陈列展前,骑着战马的李林雕塑英姿飒爽。
漳州市李林事迹陈列展前的李林雕塑 张子言 摄
从福建漳州到山西朔州,穿越山海,纵跨南北2000多公里。晋闽两地两座雕塑隔空而立,南北相望,同时诉说着人们对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敬仰缅怀之情,也由此连接起一段绵延数十年的晋闽山海情。
为纪念李林,1985年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平鲁县第一中学更名为李林中学。
据李林中学教师王建珍介绍,高一新生入学第一课是由班主任讲述李林烈士的生平事迹,发的第一套书是记载李林烈士事迹的《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写的第一篇作文是《李林在我心中》,学唱的第一组歌是《李林颂》和《李林中学校歌》,参加的第一次活动是参观李林烈士陵园。
“民族女英雄,大名叫李林,远离南国到塞外,抗战为人民……”一曲《李林颂》在李林中学久久传唱。以李林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滋润着一代代学生的心田。
2002年经全国侨联倡议,平鲁烈士陵园更名为李林烈士陵园。
李林的侄女李舟玲(左一)在漳州接受采访。 林智群 摄
每年清明节,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宝国都会走上荫凉山,祭奠李林。“这条路我走了20多年,愈发能体会当时群众的悲痛心情。”站在李林牺牲的黄土坡前,王宝国感慨道。
“李林不仅是漳州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塞北人民的骄傲。”朔州市塞北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宏章说。
2018年4月26日,李林牺牲78周年这天,在漳州龙海,李林事迹陈列展正式对外开放,以此致敬这位归侨抗日女英雄。展厅内,陈列着李林用过的珍贵实物以及与她生平事迹相关的文献、照片等。
漳州市龙海区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研究会会长王幼月说,自2018年李林事迹陈列展对外开放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接待参观者20万人次,“其中包括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有很多人是自发来瞻仰的”。
“当黄色的风沙吹起在沙滩上,我的战马快如飞,飞过山岳,飞过平川。风啊,我和你比一比;敌寇的血,染红了我的马蹄;敌寇的头,滚在我的脚底。”陈列展墙上的这首短诗《心爱的战马》,是1937年李林在华北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即兴写下的。
漳州市委党校教师郭雅斌在她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中,以“百年党史人物志: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为主题,探寻李林精神的形成过程,弘扬李林祖国至上、对党忠诚、舍身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
谈及与李林的“结缘”,郭雅斌忘不了第一次听人讲到李林抗战经历、牺牲经过时的震撼与感动。“李林的故事丰满,形象具体,精神动人。”郭雅斌说,作为家乡人,有责任讲好李林故事,传承弘扬李林精神。
李林的名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集美中学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之路。新生入学的教育活动、新团员入团的宣誓仪式,李林的事迹总是被一次次讲述,激励着每一个青春年少的心灵去追求真理、勇敢担当。2024年12月22日,集美中学嘉庚艺术团舞蹈《李林——永不能忘却的记忆》在福建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舞蹈中学组一等奖。
李林的英雄事迹不仅激荡在八闽三晋,还传颂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她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列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缅怀墙”,为后人永远遥念和追思。
2024年9月,芗剧现代戏《烽火侨魂》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精彩上演,前来观看的首都各界观众,无不被李林的事迹所感动。
千里之外的上海市,爱国学校在每年清明节之际都会组织开展李林烈士纪念活动和“爱国讲坛”。“深埋一粒种,蔚然一片阴。”爱国学校副校长崔霞表示,奋进新时代,学校教育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精神的责任更加重大。
“静安区有106处红色资源,爱国学校是当中的一颗明珠。”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晓静表示,爱国学校通过竖雕像、开展纪念活动、编印红色教材等,让李林的英雄事迹如和风细雨浸润着全体师生的心田。
上海市爱国学校校园里的李林半身雕塑。张子言 摄
“希望你们经常领导我……教育我如何去做一个革命者。”1939年,李林郑重向中央妇委会发出提请。如今,她和神州大地的所有忠魂一道,已然化为一座永砺华夏儿女前行的丰碑,寄托日月,照映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