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7月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在重要版面、主要新闻节目,集中报道习近平同志领导制定《一九八五年—二〇〇〇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启示录。一起来看各家央媒的报道——
人民日报
“我们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有长远考虑,统筹全局”
——习近平同志领导制定《一九八五年—二〇〇〇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启示录
《人民日报》2025年7月4日第01版
一本书,一座城。
一段岁月,一张蓝图。
书中,有对厦门发展的战略擘画,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深邃思考;有“对改革的实践、对开放的实践”的筚路蓝缕,也有“使全市人民在投身特区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的赤子情怀。
2024年10月16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
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本蓝色封皮、厚达300多页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仔细翻阅。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图源:人民日报
这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制定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制定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领导制定者正是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同志。
30多年过去,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
“编这个规划的时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不知道,就去摸索,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看到今天的厦门,我们感到很欣慰。”抚今追昔,总书记很是感慨。
一部30多年前制定的《发展战略》,为何让总书记念兹在兹,牵挂至今?
这部30多年前制定的《发展战略》,对于“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怎样的启示?
打开这部《发展战略》,打开一段改革岁月,打开一段创业历程,打开一座思想宝库。
人民日报评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经典范本
历史的智慧,藏在时间的记忆里。
40年前,市民形容厦门“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自来水经常停”。
新时代的厦门,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写就鹭岛华丽蝶变的,是《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书写的战略雄心,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决心,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恒心,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如磐初心。
“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30多年来,一张蓝图与一座城市,彰显着思想伟力,诠释着中国之治。详情>>
新华社
从厦门之兴看中国之治
——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启示录
任何伟大的理论,都能找到思想和实践的源流。
40年前,改革开放浪潮初起,习近平同志前往厦门工作,“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第一次亲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当年,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指明厦门永续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中国式现代化气象万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引领全党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擘画接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蓝图。
从一城之兴到一国之治,从地方发展战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从改革开放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见证思想演进的恢弘脉络,书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诗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厦门发展战略”启示:
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厦门发展战略”启示》,7月3日播出第一集《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历时一年半,牵头组织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部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0多年来,厦门接续奋斗,将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厦门发展战略》成功实践所带来的诸多启示,对我们编制“十五五”规划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经济日报
且将宏图变胜景
——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一九八五年—二〇〇〇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启示经验
《经济日报》2025年7月4日第01版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部跨越15年的战略规划,《发展战略》为初生的厦门经济特区擘画了一张科学系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中长期发展蓝图,开启了“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翻阅微微泛黄的《发展战略》,一个个极具开创性、前瞻性、科学性的表述,令人拍案:“扩大对外开放,抓紧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在适当的时候逐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等战略布局,“保护和发挥‘生态位’的优势”“要使全市人民在投身特区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等民生福祉,“建立保税区”“建设城市群体”“垃圾分类”等全新概念。其中蕴含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务实创新,系统配套,散发着穿越时代的光芒。
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遵循这一战略规划,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韧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奋发有为,接续前行。厦门的实践一再证明:《发展战略》具有穿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历久弥新的实践价值、系统科学的方法价值、引领未来的时代价值。
中国日报
一份发展战略的时代回响
《中国日报》2025年7月4日第01版
晨曦初露,绿意盎然的筼筜湖畔,晨跑者轻踏步道,新人们在湖岸留下幸福剪影,候鸟掠水而过,泛起阵阵涟漪。如今的筼筜湖,碧波荡漾、生机勃勃,已然成为厦门这座海滨城市的“会客厅”和绿色地标。
而在四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筼筜湖尚为厦门内湾渔港,各种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长期直接排入湖中,湖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市民称其为“死湖”。
1985年,32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厦门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履新伊始即着眼长远。翌年,他领导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擘画厦门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这份战略报告由习近平同志亲自牵头,十几家单位、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课题组,经过一年半广泛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一部逾20万字的系统性成果。报告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并对筼筜湖水污染发出明确警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急速给予治理。”
《发展战略》中的一句论述掷地有声:“本市的生态环境实为优越,在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厦门地区人民和子孙后代保护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发展战略》全面勾画出厦门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蓝图,涵盖经济建设、产业布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提出了自由港的初步设想,开启了厦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