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检疫时长缩减2个工作日,货物流转速度预计提升75%
4日,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上蔡村果农采摘“乌叶”荔枝。“今年气候适宜,是荔枝的丰收年,果多且大,预估产量能有4万斤左右。”上蔡村果农林少丹说。陈逸帆 摄
东南网7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张淑美 许方馨)4日,一批1430箱共19吨的鲜荔枝经厦门海关所属漳州海关检疫合格后,顺利装柜启程发往新加坡。这是海关总署出口农食产品“批次检验(检疫)”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全国首批以该模式验放出口的新鲜荔枝,标志着我国荔枝出口切换到“倍速模式”。
在出口企业看来,荔枝“一日色变”的特性使得“抢时抢鲜”尤为关键。按以往模式,企业每批荔枝在向海关申报出口后,都有可能被海关抽中实施现场监管,查检合格后才能获得通关单放行。“我们对预计出口新加坡来自同批原料的600.6吨荔枝申请了‘批次检验(检疫)’,从完成建批到报关单顺利放行,整个过程仅花了30分钟,太方便了。”此次“尝鲜”荔枝出口新模式的漳州天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天津说。改革实施后,该公司出口荔枝可实现申报、出证、放行等全流程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平均检疫时长缩减2个工作日,货物流转速度预计提升75%,运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出口农食产品“批次检验(检疫)”模式是体现“出口申报前监管”智慧理念的一项具体改革举措。简单来说,对于符合生产加工企业、原辅料、生产工艺、出口国家(地区)“四同”原则的农食产品,允许在首次检验检疫合格后,后续采取审核相关单证、企业合格申明的方式快速放行,无需再行现场查检,以此大幅压缩货物放行时间,满足企业快速通关的需求。
据悉,本次出口的荔枝,是今年1月出口农食产品“批次检验(检疫)”改革模式落地福建以来,继柑橘、杏鲍菇、杨梅、鲜切花后启动试点的第五类产品。经厦门海关积极争取,共有7类福建本土特色农产品纳入第一批全国改革试点范围,越来越多出口农食产品享受到了新模式的红利。
据厦门海关统计,今年1—5月,福建共出口农产品314.2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蔬菜及食用菌21.4亿元、花卉苗木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6.8%,同期出口干鲜瓜果及坚果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