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龙艺围着操场环绕一圈。朱连生 摄
每节龙艺上面都坐着一名古装打扮的“艺旦”。萧镇平 摄
东南网7月6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林杨峰)
“337.88米,打破挑战目标,恭喜挑战成功!”7月4日上午,在漳州平和一中的运动场上,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杨绍鹏正式宣布认证结果,标志着平和最长龙艺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成功。
这一刻,承载着400多年文化积淀的平和龙艺,以全新的姿态跃上世界舞台。
流动的民间艺术博物馆
在漳州市平和县,龙艺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一部流动的地方文化史诗。这项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的特殊舞龙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全县15个乡镇代代相传。
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与传统舞龙相同。
“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木艺板称‘节’。每节长约3米,宽约半米,艺板间都有转轴相连。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平和龙艺非遗传承单位侯山宫管委会主任李亚信说,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马等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此项工艺称“装艺”。每块艺板上坐着一名5~8岁的孩子,全部按古代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
“平和县始有龙艺,不迟于清初。”平和县文化馆原馆长何溪源说,康熙版《平和县志》中“风土志”记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
从前的龙艺活动多由各村村民参与,并推1名会首筹办。每户或每两三户负责装扮1节,富裕人家装扮2节、3节不等。装艺的人家不但要出钱,还要出人扛艺,并视扛艺为光彩事。龙艺的节数不一,少则十几节,多则三四十节。
新中国成立后,龙艺活动由集体举办。艺棚的装饰和艺旦的打扮趋于华丽。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力照明,如日光灯、霓虹灯等的运用,取代原始的火把、灯笼、瓦斯灯,且伴有广播戏曲,场面更为壮观。龙艺巡游时,往往伴有数支锣鼓阵或“落地扫”(一种文艺表演节目)。
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平和县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艺闹元宵”民俗踩街活动,少则两条,多则三四条,节数一般为每条24节,其中以城关小溪镇的规模最大,制作也最为精良。如今,“元宵节回家看龙艺”已成为许多外出的平和人或侨居海内外平和人的乡愁。
2008年11月,平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2016年平和龙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目前正着手申请国家级非遗。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响
长期以来,龙艺“养在深闺”,只在平和县境内巡游表演,很少走出去进行展示。
“因为需要动用的人员太多!”平和龙艺制作师李渊才解释道,一支普通长度的龙艺,如26节的,除了10多名舞龙师傅外,负责扛艺的,包括轮换、后勤、保卫的,共需要人员上百名,扣除头尾两节是阁楼,还需要24名艺旦,每名艺旦得有家长陪护,此外还需要有两支锣鼓阵、一部发电车等。
2024年12月底,漳州“闽南文化周”开幕,活动集中展示了各县(区)的非遗项目,平和县决定派出龙艺“出战”。
“巨龙绕古城,古城不夜天!”省级非遗平和龙艺巡游古城,引来数万居民和游客争相围观,龙艺闹古城的视频火爆各大视频网站平台,最后不得不将原定一场的龙艺巡游活动,加演至4场。
为了承接龙艺的热度,助力文旅产业,今年春节前夕,作为龙艺非遗传承点的侯山宫决定,元宵节扎制一条125节龙艺,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元宵节当晚,200多名人员一起将长达400米的龙艺扛到肩上,锣鼓声响,热闹非凡。
“当时在春节期间,时间太紧,没来得及邀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派员过来认证,此次就是过来现场认证的。”李亚信说。
当天上午10时,认证结果宣布仪式正式开始,在锣鼓喧天中,舞龙、舞狮轮番上演,龙艺围着操场环绕一圈,现场热闹非凡。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官、公证人员及多方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工作人员展开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严谨现场测量与数据核验。
通过各项数据核对后,杨绍鹏正式宣布认证结果:“‘最长的龙艺’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最终的结果是337.88米,打破挑战目标,恭喜挑战成功!”
“‘最长的龙艺’不仅是长度,更是平和文化的厚度。此次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的挑战成功,有助于塑造‘行旅世界·心归平和’文旅品牌,推动平和文化‘走出去’,奋力谱写平和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小溪镇镇长叶庆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