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深读 | 从“保姆阿姨”到“职业家政人”,福建家政业有了新动向
www.fjsen.com 2025-07-08 08:39:05 记者 赵文娟 通讯员 包翔 来源:福建日报

2025年7月8日《福建日报》第08版

核心提示

家务是每日必须做的,但家政服务却经常是“请不到、请不起、不放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家政行业规模超过1.1万亿元,现有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实际需求超5000万人;我省从业人员21.3万,实际需求约50万。

当前,家政服务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需求升级,这个曾经被视为简单劳务的行业,正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从传统的保洁、月嫂到如今的整理收纳、婴幼儿早教、老年康复护理等细分领域,家政服务的专业门槛显著提高。整理收纳师需要掌握空间规划认证,高端管家要熟悉智能家居操作与涉外礼仪,这些变化都在重塑着这个行业的形象。

好慷家政的新员工正在上礼仪培训课。赵文娟 摄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家政行业多位从业者,包括开拓创新的家政创业者、精益求精的“金牌阿姨”、初入家政行业的“00后”新锐,听她们说家政行业新故事,由此一窥我省家政业新力量、新动向。

从家政跟跑者到领跑者

2020年,“方欣月嫂”创始人、“90后”邱燕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宝宝。宝宝出生时有黄疸,出生后还出现奶癣、红臀等症状,哭闹不止,让她身心俱疲。

“产后第8天凌晨4点,我实在受不了了,想换月嫂,拿着手机到处问,到天亮却依然找不到人,真的特别崩溃和无助。”邱燕华回忆。

尽管邱燕华当时已是家政培训行业从业者,却依然陷入行业普遍困境:口口相传的所谓“金牌月嫂”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客户维权无门,阿姨们也像“临时工”一样漂泊着。

这次经历让她下定决心:要改变传统家政的中介抽佣模式,做一家真正规范、可长远发展的家政企业。

为此,邱燕华多次前往厦门、上海、广州等地的知名家政企业取经。“这些实行员工制的企业,从服务细节到管理流程都规范得很。小到一块抹布的使用方法,大到完善的晋升体系,都有明确标准。我觉得这才是家政行业应有的样子,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标杆。”

她决定,公司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让员工成为有保障的“正式工”而非“临时工”。这意味着需要和月嫂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和发展空间。

2022年初,邱燕华做了一件让身边人和同行瞠目结舌的事:为公司月嫂缴纳五险。邱燕华的“方欣月嫂”成为闽北第一家“员工制”家政企业。

“当时身边的人都说我疯了,他们觉得成本太高、风险太大。”邱燕华说。但她坚信自己在走一条正确的道路——随着老百姓生活质量提升,对高品质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近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家政”一词被明确提及过5次,这更坚定了她的判断。

“员工制”只是第一步,确保服务质量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2021年刚开春,邱燕华就开始研发培训体系。她联合妇产科、儿科、营养科、母乳喂养、产后修复、中医等领域的专家,经过一年多打磨,最终推出了“21+7”培训模式:21天“理论+实操”,涵盖母婴护理、母乳喂养、月子营养餐设计等专业知识;通过考核后,学员进入当地三甲医院见习7天,在导师指导下参与新生儿护理、产妇照护等工作;培训考核通过的月嫂,还要至少带6个满月以上的宝宝,才能带新生儿;每3个月进行一次“小学考”,每6个月进行一次“大学考”,确保技能不断精进。

母婴护理员培训。

为保障服务质量,企业还建立了“1+6”服务体系,即每个月嫂背后都有一个专业团队支持,包括儿科专家、母乳喂养指导师、产后修复师等,确保客户遇到问题能快速得到解决方案。

如今,企业已拥有70名专业月嫂,服务范围覆盖厦门、泉州、漳州、上海等地,累计为2000多个家庭提供过服务。

作为南平市巾帼家政培训示范基地,2020年起,“方欣月嫂”与南平市人社局合作开展“母婴护理班”政府补贴培训班,采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至今已培训超1.4万人。

培训教室内,学员学习抹布的不同使用手法。赵文娟 摄

6月16日,“闽北家政”劳务品牌在南平发布。作为南平市家政协会会长,邱燕华介绍,协会联合政府制定了全省首个家政服务星级认定标准,指导家政企业将星级与薪酬挂钩。“这是行业迈向品牌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她说,单个企业的力量有限,只有形成集群效应,才能让“闽北家政”走得更远,让更多家政人凭技能闯天下。

“金牌阿姨”这样炼成

月嫂杨玉芳的从业之路始于2017年。彼时,34岁的杨玉芳跟着丈夫从山西来到南平。她原本在家乡摆摊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紧巴巴。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人社局有组织免费月嫂培训,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

7天的培训加考证,颠覆了她的育儿观。“我原本觉得我是把最好的给我两娃。培训完才知道,原来科学育儿有这么多门道!”她笑着自嘲,“回头想想,我之前简直像养了‘两头猪’。”

这次培训点燃了她的职业热情。不久后,杨玉芳回到老家,决心转行干月嫂。她咬牙拿出近2万元,又系统培训了26天,一口气考了高级母婴护理证、高级催乳师证、高级膳食营养证。怀揣一身技能,杨玉芳在家乡当起了月嫂。

2020年,她又回到南平,进入“方欣月嫂”工作。“公司给签合同、交社保、交雇主责任险,我们不再吃了上顿没下顿,以后还有养老金拿。”杨玉芳很满意。

有了3年的从业经验,培训考核通过后,杨玉芳便开始上户服务。大家都说,她带的孩子特别省事,很少哭闹、好吃好睡,甚至有雇主觉得她太“轻松”,提前让她下户,结果没过几天又把她请回来。

“一般情况下,小孩哭闹无非几种情况:困了、饿了、拉了、想抱抱,我一分钟内就能排查清楚。”实际上,杨玉芳“驾轻就熟”的背后是数不清的不眠之夜。

“看到宝宝健康,宝妈恢复好,客户真心地跟我说谢谢,这种职业满足感是其他事无法比拟的。”现在,杨玉芳已经成了公司的四星级母婴护理员,月薪过万元,在小城里过得滋润又体面。杨玉芳觉得,在目前这条职业路上,找到了自己的光。

“小孩五年级的时候,我去开家长会,看到女儿的作文里写着:‘我的梦想是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当时我心里很难受,我觉得我作为一个母亲特别失败……”李利群笑着和记者说往事,但眼底却泛着泪光。走上保洁员的职业道路,始于一个母亲的愧疚与决心。

2013年底,辞去超市收银员工作后,李利群决定选择好慷家政保洁员的岗位。

“一开始只是因为保洁需求更稳定,公司承诺‘培训通过后就派单’,着急赚钱我才选的。没想到培训之后,收获很大。”3天的培训让李利群大开眼界,“我才知道,连拿一块抹布都有好几种手法,比如‘四面法’‘八面法’,擦拭也有固定的路线,保证擦干净的同时还减少洗抹布的次数。”

同期培训的8个人,最后只有她坚持下来。“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能坚持。因为我必须要赚钱,没退路。”她白天上户,晚上反复练习动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2015年,李利群靠向亲戚借款和自己的一点积蓄攒够了首付,如愿买上了一套小房子。“那年还涨了工资,足够付房贷。”看到女儿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李利群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一开始客户很喜欢跟着我,盯着看。我就把它当成是更好的挑战。”李利群笑呵呵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工作中她用“真心换真心”,“多为客户考虑,客户洗手池上有双鞋,我就顺手刷干净”。

现在,李利群有18个稳定的包年客户,其中有15个服务了5年以上,每个月能稳定挣六七千元。从业12年来,她创下“0投诉”纪录。在好慷家政厦门总部,还有一座“李利群”食堂,激励着员工“敬业与乐业”。

现在,她作为一线带单老师还带了好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她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这个行业:“他们的观念跟我们不一样,视野很开阔,能给行业带来新活力。”

家政行业里的“00后”

随着行业逐步标准化、规范化,家政一线有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年轻人入这行,不再是“没得选的选择”,而是带着新的眼光,对这份职业充满期待。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家政服务业。

22岁的蔡晨露是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产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该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护士,但她却选择成为一名月嫂。

今年3月,她在“方欣月嫂”的校园招聘宣讲会上了解到母婴护理行业,发现所学知识与月嫂工作契合度高,再加上行业薪资可观、公司保障完善,她毫不犹豫地加入。

真正进入工作,她发现这份工作要克服的不仅是专业门槛,还有质疑。

“在医院实习时,病人不会质疑护士的专业性,但做月嫂不一样,客户会怀疑:‘你没生过孩子,能照顾好宝宝吗?’”蔡晨露苦笑着说。有一次,她因客户的不信任委屈得躲起来哭,幸好带教老师及时出来帮她解围,同事姐姐们也暖心安慰。

但不少鼓励和认可也让她充满动力。有客户惊讶地说:“这么年轻就来当月嫂?真不错!”她的朋友则更兴奋:“以后我坐月子就找你了!”

如今,她正在三甲医院进行产后康复见习,她期待自己早日通过考核,正式上户服务,用专业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蔡晨露的选择是“专业对口”的转型,那么庄瑜如则是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家政行业的未来。

7月5日,记者在厦门好慷家政总部见到同样22岁的庄瑜如。她是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家政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本月刚刚结束半年的实习期,成为一名正式家政保洁员。

“报高考志愿时,我妈妈在电视上看到,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家政行业,觉得学这个专业以后肯定有活干。不过毕业时,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去做教培了,只有我选择了本专业的工作。”庄瑜如说。

去年12月,她通过校园招聘进入好慷家政。3天培训、1天考核、3天跟单后,她发现学校学的理论和实际工作大不相同。第一次上户服务,她非常紧张。“我在客户家楼下对着手机反复练习问候语和面部表情,一进门就语速飞快地背完,客户都蒙了。”

做保洁员毕竟是体力活儿,一天8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庄瑜如全身酸痛,第一个月瘦了8斤。

年轻的月嫂正在学习制作月子营养餐。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坚持不下去的,但遇到很好的客户,他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她分享道,“六一”儿童节那天,服务结束后,一位客户姐姐送了她一袋零食,祝她节日快乐,让她“获得感满满”:“他们都说我年纪小,但我从没想过,下户后客户会把我当个孩子对待。”

如今,她已拥有13个包年客户,月均服务50单。更让她兴奋的是,公司即将派她参加“百城计划”,前往宁德学习拓展市场。

“公司管理层都是从基层保洁员做起,再经过至少半年‘百城计划’的锤炼。我的目标是回泉州当站长!”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采访中,两位“00后”家政人均向记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能靠自己的双手和专业知识挣钱、赢得尊重,就是好工作。

记者手记

职业化重塑家政业,让“体面活”更有活力

福建日报记者 赵文娟

百年前,“中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疾呼“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百年后,家政职业化建设正让这句话照进现实。从“劳心者治人”到“劳动创造幸福”,观念的进化让每一份服务都被看见、被尊重。

当前,全国3000万从业人员仅能满足约60%的市场需求;行业面临职业化程度低、服务标准缺失、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职业认同感不强等困境,家政职业化建设仍面对严峻挑战。

年初,我省率先发布《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十二条措施》,围绕技能提升、促进就业、维护权益、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6月16日,全省首个以设区市为单位的区域性劳务品牌“闽北家政”在南平正式发布,并配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闽北家政”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统一品牌运营、统一培训标准、统一评价体系、提升经营管理、提升服务保障”的发展思路,标志着我省家政服务业向品牌化、标准化、职业化、数字化迈出重要一步。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省将建设家政、养老、护理服务类产业链头部企业实训基地10家以上,覆盖全省各设区市;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家政劳务品牌,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运作,实现“就业增收—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家政工作真正成为“体面活”。

责任编辑:周冬